已有千年歷史的朝聖之路,並非新鮮事,是什麼讓人們開始蜂擁而至?
工作好不容易有一段長假,你會去哪裡?是到海島度假村躺平,還是大吃大買一波?近年愈來愈多人選擇「去走路」——這一走就是數週、步行百餘公里起跳,在烈日下穿越空曠的麥田,或在暴雨中上山下山。
全球有不乏多天數、長距離的「朝聖之路」,諸如最經典的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過往宗教色彩濃厚,但據英國朝聖基金會(British Pilgrimage Trust)調查,如今路上的「朝聖者」的主要動機是情緒健康、提升靈性、與自然或文化遺產連結,僅有不到13%是為了宗教而來。
每日行程除了吃飯、睡覺,只有動輒8、9小時的步行,卻成為朝聖之路的最大賣點。
「你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自己有沒有辦法走下去,生存之外的那些煩惱,都顯得很渺小,」獨立書店老闆羅秀芸說。2022年國境剛解封,她就獨自一人直奔法國之路(Camino Frances),花了一個月徒步將近900公里。
這一年,和她同樣走向聖雅各之墓的人數近44萬人,對比20年前,每年僅有不到7.5萬人。
花大錢去「走路」,能換得什麼?
仔細留意,近年不少創作都有朝聖之路的影子。紅遍全球的書籍和電影《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我出去一下》,都在描述人們如何透過徒步長征洗滌身心、超越自我,帶起全球無關宗教的朝聖風潮。國內知名作家謝哲青、藝人吳汶芳、盧廣仲等,也都先後踏上朝聖之路。
東南旅遊行銷本部協理廖宇宸觀察,「疫情後很不一樣的是,大家比較少去走馬看花。在動盪與不安的氛圍下,人們更追求旅遊的深度與沈澱。」
數度前往日本四國遍路的攝影師林靜怡便是一例。「我有一點工作狂,滿難放下工作的,」她笑著分享,「如果出去玩只是單純吃喝玩樂的話,會有一點良心不安。」
朝聖之路顯然是現代人消除休息「負罪感」最極致的方式。以途經88座寺廟的遍路之旅為例,不少人即便不是信徒,都會穿上經典服裝:身穿白衣,象徵隨時準備赴死;手拿金剛杖,象徵弘法大師與你同行;肩背頭陀袋,方便攜帶納經帳,途經88個寺廟還可以「集章」,儀式感滿滿。
另一個療癒人心之處,在於旅途上頻頻遇見的善意。「我收過一萬日圓!」……
繼續閱讀全文👉🏻 工作好不容易有一段長假,為何他們選擇花大錢去「走路」?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小吳 跟慢跑一樣,
都是清光負面情緒思維的好方法
02月14日22:25
Aimee 還不是為了傾倒精神垃圾,洗滌心靈。讓自己身心健康的活著,繼續未來的人生。
02月14日15:42
兔子 增加體能!培養生活解決困難的能力
02月14日11:3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