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其他車商忙著向美國政府爭取豁免時,BMW 卻異常淡定,根本不打算談特別關稅協議。為什麼?因為他們早已做好準備,無論美國總統川普是否真的對進口汽車加徵 25% 關稅,BMW 都有辦法從容應對。
這背後不只是運氣好,而是來自於生產布局、技術策略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深刻理解。
2025年2月21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直接在美國造車,關稅威脅?那不是問題!
首先,BMW 對美國關稅的態度,說白了就是——「根本不怕!」
川普可能從 4 月起對汽車進口加徵高達 25% 的關稅,對其他歐洲車商來說,這是個大麻煩,尤其是沒有美國工廠的福斯集團旗下的 奧迪(Audi) 和 保時捷(Porsche)。
答案就在於BMW 在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擁有全球產量最大的工廠,還是美國汽車出口價值最高的品牌。這讓 BMW 可以靈活調整產量,將更多生產轉回美國本地,輕鬆規避高額關稅。
相較之下,競爭對手們就沒那麼幸運了,特別是那些沒有美國生產基地的車商,勢必會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
電動車轉型放緩?BMW 靠「技術開放」殺出一條血路
面對全球電動車市場增長速度放緩,許多車商開始重新思考轉型策略。就連 賓士(Mercedes-Benz) 也宣布,未來三年將推出更多傳統燃油車以刺激銷量。
但 BMW 卻不急著跟風,反而選擇繼續堅持「技術開放性」的策略——簡單說,他們的生產線可以隨時根據市場需求在燃油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之間切換。
這一點對於市場需求多元的美國尤其重要。畢竟,美國消費者對於動力系統的偏好仍然非常分歧,不同車型的需求並存,這讓 BMW 的多元策略顯得更有優勢。
不搬廠,靠效率打贏高成本
當其他歐洲車商為了節省成本,紛紛將生產線移往東歐時,BMW 的選擇卻完全不同——他們依然堅持把核心技術生產留在德國和奧地利。
這不是固執,而是對自己生產效率的信心。BMW 表示,雖然歐洲的人工和能源成本較高,但他們透過提高生產效率來抵消這些劣勢,依然能保持競爭力。
例如,他們即將推出的全新電動車系列 Neue Klasse 的兩個關鍵零組件,就選擇留在歐洲生產:
BMW Neue Klasse 系列 圖片來源: BMW
蘭茨胡特(德國)工廠 將負責生產全新的電池控制單元「Energy Master」,具備遠端升級功能,未來能透過軟體更新提升效能。
施泰爾(奧地利)工廠 則會生產電動馬達,計劃於 2025 年夏季 開始量產。
🔍 深度觀察:BMW 給汽車業的三個啟示
1. 全球化布局是抗風險的關鍵
BMW 在美國的大規模生產基地,讓他們在面對政策風險時,比競爭對手多了一層保障。這也突顯了跨國企業在面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時,地緣分散布局的重要性。2. 多元技術路線是最好的保險
當全球電動車需求放緩時,BMW 靠著「技術開放性」策略,避免了把所有籌碼壓在單一技術上的風險,確保不同動力系統之間能靈活切換。3. 用效率對抗高成本
在高成本地區進行生產,聽起來不合經濟邏輯,但 BMW 用先進製造技術打破了這個思維限制。他們在歐洲堅守技術與品質的核心,與其他追求成本削減的車商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