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ki Lee
在寒流來襲的週六下午,犢友和作家們齊聚一堂,參加「鏡頭下,我們犢字精彩——2024讀墨華文大獎頒獎典禮暨主題講座」。活動中,揭曉本年度首獎得主:文學類由香港推理作家陳浩基的《隱蔽嫌疑人》獲得,非文學類則由《時代如何轉了彎》的作家群——張惠菁、吳錦勳、李桐豪共同奪得。
頒獎後,〈小島大故事〉主題講座正式開始,張惠菁與剛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獎的楊双子進行精彩對談,分享屬於我們的「小島大故事」。
書寫歷史對臺灣人的意義
「所謂臺灣人,到底是指誰?」楊双子於講座中分享,《臺灣漫遊錄》作為一本歷史小說,嘗試回應的其實是當代讀者。在現實世界裡,臺灣人的國族認同一直存在複雜的角力,一百個人或許就有一百多種答案,而透過小說,楊双子希望表達此觀點──「只要你認同臺灣,你就是臺灣人。」
與此同時,張惠菁的寫作動機則從個人角度出發,「我不夠認識自己,所以想更認識這個環境。」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張惠菁認為,「我是誰?」的「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涵蓋著「我們」,很多時候其實是環境塑造一個人。
身為出生於戒嚴時代的臺灣人,張惠菁發現,過去八年臺灣社會經歷了劇烈轉變,他希望了解變化背後的原因,進一步認識推動這些轉型的關鍵人物,因此,這些好奇促使他開始撰寫《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
「女性視角」的歷史有何特殊之處
對談過程中,主持人工頭堅將《臺灣漫遊錄》和《時代如何轉了彎》兩本書進行對比討論,張惠菁驚喜地發現,兩本書的主角其實擁有共通點,同樣喜歡開車的王千鶴和蔡英文,一開始都作為不被看好的人物,然而,兩人在小說與現實中,突破傳統的性別角色和社會束縛,活成「非典型」的模樣。
「這些不是女性視角的歷史,而是歷史。」張惠菁認為不需要特別冠上「女性」兩個字,因為曾經不被重視的、非典型的事蹟,其實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楊双子提到,雖然此時此刻女性已能參政,但在過去,政治與歷史大多由男性主導,女性的身影往往被排除在主流敘事外,難以被看見。「身為女性,我想知道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楊双子希望透過小說,還原大時代下臺灣女性的尋常生活,不夠完整的史實就用虛構小說來拼湊,「我認為這樣就有機會更接近真實。」
「被看見」為何如此重要?
在兩位作家的精彩對談中,現場觀眾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此刻的臺灣特別需要被看見?」
張惠菁回應,與其追求被看見或聽見,更重要的其實是「述說」。有沒有被看見是一回事,這取決於接收的那一方,但「說出自己的故事是有意義的。」一旁的楊双子也對此表達認同,「太多人在幫臺灣人訴說臺灣的故事了」我們必須為自己發聲,「得說清楚自己是什麼人?在想什麼、在做什麼?」避免屬於我們的故事被他人奪走。
楊双子舉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羅宋湯之爭」為例,烏俄戰爭全面爆發後,兩國開始爭論「羅宋湯到底是誰的?」而這正是在講述各自的民族故事。這道菜為何與民族的婚喪喜慶等儀式息息相關,背後反映文化認同的深層意義。
臺灣人生活在一個喧囂的世界,經常被各種不友善的聲音包圍,張惠菁認為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認識「自己是誰」。她強調:「當你擁有強大的內心世界時,才不會被那些噪音干擾或打敗!」張惠菁語氣堅定,現場也響起熱烈的掌聲,觀眾們紛紛表達贊同。
說出自己的故事!
講座的最後,張惠菁鼓勵讀者「為了理解這個時代,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雖然過程中難免感到迷惘,但正是在這樣的辯證過程中,我們才能更清楚地認識世界、進而看見自己,並勇敢訴說屬於自己的故事。談到未來的計劃,兩位作家也一致透露,新作已在進行中:張惠菁即將出版全新散文集,而楊双子則在籌備全新的美食主題作品,讀者們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