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2025年德國外交政策的三大挑戰

德國之聲
更新於 2024年12月28日11:10 • 發布於 2024年12月28日11:10 • Christoph Hasselbach

(德國之聲中文網)專家們普遍認為,特朗普的再度執政將深刻影響德國外交政策的走向。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所長貝納(Thorsten Benner)向德國之聲表示:“過去仰賴美國提供安全保障的模式已經過時,特朗普代表著一套新的規則,德國必須做好准備。”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DGAP)的霍夫(Henning Hoff)指出,即使明年後由基民盟的默爾茨(Friedrich Merz)取代肖爾茨(Olaf Scholz)成為總理,德國外交政策的大方向仍將延續現有路徑,繼續積極推進外交與安全政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俄烏戰爭:歐洲是否為美國買單?

俄烏戰爭仍是德國外交的核心議題之一。特朗普曾表示,上任後將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並有意與普京直接商討停火方案。對此,德國外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在柏林外交政策論壇上強調,無論如何,德國都會“站在烏克蘭這邊”。

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專家貝納建議,德國可以向特朗普政府提議支付資金,換取美國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裝備。他指出:“歐洲的軍備產能無法與美國相比,但資金支持是可行的方案。”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東局勢:德國只是“旁觀者”?

12月,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的倒台使中東局勢更加復雜化。德國對敘利亞反抗軍上台後的政策走向保持觀望,擔憂這可能引發新一輪難民潮。

與此同時,以哈戰爭仍然是中東沖突的核心。德國一方面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支持,另一方面推動人道援助以緩解巴勒斯坦居民的困境。國際組織反極端主義項目(CEP)的中東專家辛德勒(Hans-Jakob Schindler)指出,德國及歐盟在中東事務中多扮演“旁觀者”的角色,無法真正影響以哈沖突的核心談判。

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德國需關注他如何平衡其親以色列立場與推動終戰的目標。辛德勒認為,除非加沙地帶和黎巴嫩南部的重建機會顯現,歐洲才能重新通過積極參與確立其在中東的角色。

面對中國的挑戰

過去3年,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在對華政策上以強調人權和價值觀著稱。例如,她曾在2023年的記者會上公開質疑中國人權問題,引發爭議。

GPPI的貝納指出,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政策在復雜的現實中實施起來非常困難。他表示:“目標遠大當然是好事,但實際推動時,貝爾博克本人可能也會意識到,必須在價值觀與現實政治之間找到平衡。”貝納相信,就算是貝爾博克本人,未來推動任何與德國的同盟時,恐怕也不會再想用同樣的方式,來鞏固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外交政策。”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4
  • Sunny Liao
    如果梅克爾健康無虞的話,對於推動歐聯(不是歐盟)她還是有舞台的。
    2024年12月28日06:15
  • Sunny Liao
    當初根本不需要擴張北約。一步錯就越來越難處理。(「北約東擴」這是個上個世紀的古老問題,長期在關注的自由派政治學者聽得懂我在說什麼。請沒念過政治科學系或是國關系的,不要憑字面亂猜或尬聊。) 但是危機也有轉機。如今是成立歐洲邦聯的時機了。再具體規劃資源區塊,生產區塊,重工業區塊,輕工業區塊,民生工業區塊,農業區塊,矽谷區塊,商貿區塊等,在歐洲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ㄧ來提升歐洲整體經濟力,提升歐洲人民的收入水平,保留先進產業留歐,二來又可以獲得充分的東歐人力生產資源。 另外,德國應以共產主義發源地的祖國之姿,訓斥中共,共產主義專制不可為。 而長期對中國民主化沒興趣的下場就是等著被赤化。台灣如此,全球都是如此。西方國家再執迷不悟,寧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保持大陸共產黨統治狀態,而不承認中華民國,民主化全中國,那麼結局就是等著被赤化。
    2024年12月28日06:13
  • Steven
    2025年德國外交政策的三大目標:舔中國、舔中國、舔中國
    2024年12月28日02:40
  • 謝放鳴
    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被破壞後,整體行政成員素質品德低落,外行領導內行酬傭高官空降佔缺坐領高薪,打擊基層公務人員士氣,大家紛紛營私推責自保自我感覺良好,全國國營事業政府機關將面對停擺或問題叢生狀況不斷的窘境。社會亂象成為日常,任何離譜事情都會發生?慢慢台灣就會習慣的!國防部召不到職業軍人沒人願意上戰場作戰,美國不讓統一,中國不讓獨立,呆丸人驚死,無膽,歹教。對國際核戰局勢最好閉嘴。最糟大不了兩岸立即統一。
    2024年12月28日00:1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