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基隆客庄聚落八中社區 隨人口外流漸沒落

客家電視
更新於 01月01日10:59 • 發布於 2024年12月31日05:30 • 劉宜頻 黃映婕 基隆

臺灣的鐵路建設,從19世紀末期起,就跟客家人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在基隆八堵火車站後方,有個舊名叫做「過車路」的八中社區,過去因為是鐵路局員工宿舍,許多來自桃竹苗的員工在此定居,形成了小小客庄聚落,不過隨著基隆的發展、人口外流,八中社區也逐漸沉寂沒落。

頭擺戴在基隆河河壩脣項,門前有菜園、後尾有竹園,河壩頂高有火車經過的老鐵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嘹亮的歌聲,唱出對家鄉土地的情感,面對著基隆河,隱身在八堵車站後方,有個漸漸被淡忘的小社區,這裡正是前基隆市客家合唱團,助教王榮海出生成長的地方。

毋驚大風吹毋怕大雨落,係我最難忘的故鄉。

昔八中社區居民 王榮海:「因為那時候鐵路剛開始,北迴鐵路那時候沿線都要做,所以全部都是工人,鐵路工人最多,有開火車的也有、也有做鐵路的,也有做電線桿的,很多工人,所以我們客家人可能比較勤儉耐勞,所以全部,都是苗栗的、桃園的、新竹的,北上這邊上班的最多。」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記者 劉宜頻:「現在看到的這些建築,其實以前是鐵路局員工的舊宿舍,在基隆八堵的八中社區,舊名又叫做過車路,過去因為有許多桃竹苗的鄉親,來這裡工作,可以說是基隆早期最完整的客庄。」

昔八中社區居民 王榮海:「基隆我們早期,也沒有什麼人、文獻在寫這個,但是知道的,就是這邊八中社區是最早,35、36 年、光復 差不多,感覺上就是這地區客家聚集的人很多,以前最早以前的時候,我的朋友,臺北來的,他一下車 那時候還要過車路,他月台跳過來,客家話就可以通了。」

位於通往基隆與宜蘭的要衝上,八堵車站在當時總是熙熙攘攘,因此民國70年代興建了鐵路地下道,串起八中社區跟八堵車站。然而走進社區,熱鬧的光景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人去樓空的寂寥感。

八中社區居民 馮春妹:「都搬光光、搬光,我是沒有錢搬不走的人、差很多,倒垃圾才看到人,沒有倒垃圾沒有看到人。」

基隆客家文史工作者 許月梅:「風災過後越搬越走,這裡就變成一個空城,那種讓人覺得說客家人的沒落,本來是一個很完整的一個家庭,一個很完整的一個村莊。」

說到激動處忍不住哽咽,長期關心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許月梅,不忍社區漸漸凋零,地權的複雜性,更讓八中社區居民直嘆無奈。

昔八中社區居民 張威風:「這個地是國家的、政府的地,我們也沒辦法說要怎樣,要徵收要怎樣,我們沒,就是暫時性住而已啦。」

基隆客家文史工作者 許月梅:「把那個鐵路一整個連結起來,有一個很完整,從基隆開始,從一個臺灣頭開始,我們客家人怎麼付出,大家都沿著基隆河,我們怎麼有一個,很完整的一個臺灣客家歷史出來這樣。」

社區中唯一僅存保存較完整的舊宿舍,目前也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文史工作者與居民百般不捨,也盼望各界能多一點重視,這個快被遺忘的港都客家聚落。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