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狂喝開水就能防中暑?錯!5種NG行為恐增中暑風險,手持小電扇也中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7月19日04:00 • 發布於 07月18日04:00 • 新聞中心蔡經謙

七月的高溫和高濕度,走在路上感覺人都快「融化」!根據衛福部統計,光是7月已有超過550人因熱傷害就醫,最近台中有一名女子和朋友相約喝下午茶,沒想到中途突然昏迷,送醫發現體溫高達42度合併熱中暑,緊急搶救才救回一條命。

平時你如何預防熱傷害呢?可不是有喝水就可以,以下盤點幾種NG習慣,反而可能誤踩中暑地雷!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暑NG習慣1:狂喝「白開水」小心忽略電解質失衡

夏天水分流失速度快,一定要記得補充水份,不過最近也有人在旅遊途中明明有喝水、卻還是中暑,後來發現原來是電解質失衡的緣故。

日本急診醫師谷口英喜擅長中暑及脫水症治療,他表示,大量流汗時鈉也會跟著排出體外,只有喝白開水的話,血液中鈉濃度偏低,身體為了調節電解質失衡的狀態,會讓口渴的感覺變得不明顯、同時增加排尿以利排出水分,但身體也因此更容易進入脫水狀態,中暑的風險也變高。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所以他認為,補足水分確實很重要,但如果長時間戶外活動、大量流汗的話,最好喝水同時也添加適量鹽份。例如常頂著豔陽工作的台電員工,防中暑法寶就是在水壺裡添加3~4顆酸梅,補水同時也能補到鹽分和礦物質,避免因大量流汗、電解質失衡而抽筋、中暑。

中暑NG習慣2:戶外大熱天「戴口罩、耳機」恐影響散熱

如果產熱速度大於散熱速度,也可能發生中暑。我們可以把大腦想像成「主機」,根據日本心血管外科教授天野篤的說法,如果大腦過熱,自律神經中樞會出現異常、沒辦法好好控制體溫、甚至無法發出命令提醒身體該補充水分。因此,從外部「冷卻」大腦就很重要了,但如果戴著口罩和耳機,就會讓鼻子及耳朵的冷卻機能受限。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過去也曾在臉書粉專發文提醒,氣溫35度以上如果需要戴上口罩,外出曝曬最好以30分鐘為限,且要是出現「心跳加速」或是「疲倦感增加」,要小心是中暑徵兆,建議盡速到蔭涼處休息、補充水分。

中暑NG習慣3:穿「黑色衣服」超吸熱、溫差可達16度

深色衣物吸收紫外線,曾有日本節目實測,把黑色衣服和白色衣服都拿到大太陽下曝曬一陣子,發現黑色衣服溫度比白色的高16度,可見黑色衣服吸熱程度、蓄熱力都比較高。

以預防中暑的角度來說,炎熱夏季在戶外還是最好少穿黑色衣服,衛福部也建議,夏天外出時可以穿「淺色」且輕便、寬鬆、透氣的衣服,更能保持涼爽、預防熱傷害。

中暑NG習慣4:「這時間」運動最危險!醫師1公式速算風險

運動對身體健康好處多多,日本氣象協會也建議健走、跑步等運動幫助「熱適應」,意思就是身體習慣了炎熱,散熱機能增加,比較不會中暑,不過夏天運動「時間」可是很關鍵的!

衛福部表示,為了防範熱傷害,應該避免在「上午10點~下午2點」、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真的要外出也要盡可能在陰涼處行動,加強防曬措施如遮陽帽子、太陽眼鏡等,等嬰幼童、長者等較易受溫度影響的族群一定要提高警覺,

另外,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臉書貼文提出,可以透過公式簡單計算出「中暑危險係數」,如果小於30分代表可依正常作息安排活動,如果分數是35~40分,應避免激烈運動、隨時留意水分補充,若分數大於40,意味著中暑風險極高,最好避免在戶外做任何活動消耗體力,建議找尋涼爽環境休息。

  • 【計算中暑危險係數公式=室外溫度(℃)+室外相對濕度(%)×0.1)】

中暑NG習慣5:超過「這溫度」手持電風扇恐「越吹越中暑」!

天氣炎熱,走上街頭幾乎人手一台手持風扇,能隨時隨地享受微風輕拂、帶走暑氣。不過日本3C周邊大廠「Elecom」引用美國環保署(EPA)資訊提醒,只要「氣溫超過35度、濕度高於40%」,手持風扇吹出的風就會是熱空氣,消暑不成反增中暑風險,建議最好別在高溫下使用。一般使用時,可以搭配一條濕毛巾掛在脖子上,再加上手持風扇的風吹,比較能加強消暑效果。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狂喝開水就能防中暑?錯!5種NG行為恐增中暑風險,手持小電扇也中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