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碧月 圖/小島治療所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鍛鍊體能很重要,但怎麼讓高齡長輩動起來?小島治療所創辦人兼職能治療師洪詩媛,規劃各種冒險旅遊為誘因,讓中年子女與高齡長輩可以共同挑戰爬山、攀樹、健行、獨木舟甚至攀岩等活動,而為了這些小挑戰,長輩們就有動起來的目標與決心。洪詩媛觀察到,當長輩願意鍛鍊,臥床的機會就少了,而兒女願意花時間陪伴長輩完成一些事,溫暖互動與美好回憶也就變多了。
高齡長輩如何生活得更有品質?中年兒女如何能做到更好的陪伴,讓話題不再僅止於何時去門診、醫師怎麼說?也許,「一起出去玩,把戶外當健身房」是不錯的方式。
為了有體力出去玩!94歲爺奶運動充滿動力
一人復健、兩代同遊,是小島治療所冒險旅遊活動時的風景。
近70歲帕金森氏症媽媽在陽明山魚路古道上跟著小島治療所」(以下簡稱「小島」)教練慢慢走,這是她復健後第一次出遠門。同行女兒原本有些緊張,看著媽媽發揮毅力走完全程,從此對媽媽的體能信心大增,開始每周帶媽媽出遊。
另一位94歲丁爺爺,是小島的傳奇人物,健走、攀樹、攻上合歡山主峰,次次突破大家對於高齡的想像,首次挑戰攀岩時孫子也來助陣,勇於挑戰的精神感染全家。
37歲的創辦人洪詩媛說:「冒險旅遊就是把戶外當健身房,我想要翻轉復健是辛苦的印象,讓大家在快樂、自然、充滿希望的情境中找回健康。」
洪詩媛是職能治療師,待過陽光基金會,她發現復健會讓人覺得痛苦、枯燥甚至排斥,是因為在固定地點訓練,容易情境僵化,當時便嘗試將「復能、運動、旅遊」結合,替有慢性病或剛出院的長輩設計日常運動菜單,帶老人家上山下海,「為了有體力出去玩,長輩們更有動力做訓練。」2022年創辦小島時,也是為了落實這個理念。
「團員中有位94歲張銑奶奶,雖然失智到有時認不得人的程度,卻可以跟著一起從大安森林公園玩到飛牛牧場、小奇萊山、合歡山、司馬庫斯神木步道,靠的不是神奇的健康食品,而是一周3次的運動訓練,讓她的步態可以走得很穩。」(相關閱讀:88歲媽媽重訓後,竟失智程度減輕、雙腳變有力!張曼娟:老人家只做伸展不夠,重訓有必要)
病史不是阻礙 事前體能培訓與場地掌握更重要
不管幾歲,若能跨出舒適圈進行一場挑戰自己的小小冒險,都能為生活帶來成就感。
小島的定位是要成為「最會玩的治療所」,洪詩媛與夥伴會帶長輩進行森林健走、爬合歡山、攀樹、划獨木舟、挑戰飛行傘等冒險,每次出團10來人(包含陪伴長輩一起出遊的家人),時間從一日遊到3天2夜,去過陽明山、司馬庫斯、合歡山、花蓮、美濃等地,合作的教練團、旅宿、司機都有長照經驗,偶爾也有醫師同行。
出團前洪詩媛會先場勘,確認行程細節,即便是輕鬆的健行,林徑裡是否有階梯?階梯是木棧或水泥鋪面?都要事先掌握。
「我們雖名為冒險旅遊(adventure travel),但我們儘量做足準備、不冒任何風險。」洪詩媛說,出發前3個月會向團員預告旅程,並陪伴長輩進行相關體能準備,出團當天的暖身訓練也不會少。
例如,去玩獨木舟時,教練一定會要求學員先在岸邊練習划船、穿救生衣在海裡漂,有基本知識、懂得危機應變後才能出海划船。
洪詩媛強調,原則上出遊活動都歡迎長輩們參加,參加資格和病史無關,而是以平常的運動能強度和生活習慣為主要考量,小島會追蹤長輩的訓練體能狀況,有疑慮的會慎重考慮安排,不希望團員們逞強。
重點是體驗與好玩 記得營造活動時的好心情
「帶長輩出遊的重點是體驗、好玩。」洪詩媛觀察,戰後嬰兒潮世代,在過去總被教育做什麼都要追求成功,一口氣給予太困難的目標,會讓他們很挫敗。
她記得第一次帶攀岩時,許多長輩超挫折,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攀到最高點。「我除了重新對大家心理建設外,並將攀岩設計分級,不同高度有不同小禮物可以拿,讓體能弱的人先爬,拿到比較下層的小獎勵,上層就讓比較強的人壓尾挑戰,循序漸進快樂體驗。」
另外,戶外出遊天氣難免說變就變,雖然希望每個人都有最佳的旅遊體驗,若真遇到下大雨,她會告訴團員就當作來溯溪,全身濕透很正常,即時鼓勵轉換心態,讓團隊士氣保持正能量。(相關閱讀:50歲獨生女帶80歲媽媽一起圓環島夢!小愛:長輩要的不是豪華行程,是陪伴、尊重、有存在感)
看到父母進步 照顧者主動健身以免太肉腳
小島目前服務的復健對象,大多是70、80歲的高齡長輩,由其50、60歲的兒女代為報名,老人家一開始都是半推半就,之後漸入佳境。
「兩代一起參加冒險旅遊,樂趣先擺前面,健康是附帶效益。這個樂趣可能來自克服身體病痛、自我挑戰成功的小小成就感,像原本覺得不能走那麼遠結果辦到了,而且是跟子女一起辦到的。」
「當親子之間多了共同回憶,關係更融洽,話題不再侷限『下一次什麼時候回診?這次報告看得怎麼樣?你有沒有認真吃藥?』之類的。」
洪詩媛說,家人同心挑戰,是很有意義的事,像攀岩、划獨木舟都是兩兩一組,需要相互扶持,容易凝聚感情。例如,94歲丁爺爺第一次攀岩體驗時,女兒、孫子都來了,一條繩索連結兩個人,一人在上面爬另一人在下面確保,爺爺可以和孫子一起完成,那畫面又酷又有趣。
冒險旅遊多辦幾次後,不少家屬為了陪長輩出去玩,也主動做訓練,就怕體力比長輩還肉腳!「很多照顧者專注照顧人,卻忽略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及時察覺自己體能狀況是好事。」
不要過度保護父母 復能與運動提高晚年生活品質
在職能治療路上,洪詩媛也有過無力感,因為不是所有長輩都願意出門。「通常是介入太晚,待在家很長一段時間,長輩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如果剛開始退化時,家人能介入,幫長輩找一些生活樂趣,比較可能避免自我放棄。」
她提醒,有時長輩不出門,是因為子女過度保護。有位婆婆本來固定晨間散步,某天差點被撞後,家人要求別再清晨散步,從此婆婆也不敢出門,「像這樣的情況,要讓婆婆去日照或去樂齡據點,讓生活加入一點點活水,才有可能慢慢改變。」
晚年時光像流星,轉瞬飛逝。洪詩媛表示,復能這些年來,也有幾位長輩明明看似好好的,幾個月後發現癌症末期或確診新冠肺炎重症就走了,儘管震驚不捨,但往另一方面看,長輩們來復健參加旅遊,自我鍛鍊的主要目的與不是要求長命百歲,而是希望達到像這樣盡可能不要臥床、減少依賴被照顧的機會,保有良好生活品質,這才是銀髮人生最後真正的幸福。
而他們的兒女在談起父母離世時,語氣也都很平穩,或許曾經主動一起經歷的這些美好時光,也讓他們減少了許多遺憾。
兩代甚至三代可一起做的活動 讓長輩開心動起來
洪詩媛推薦兩代、甚至三代,在居家或住家附近可以一起做的運動:
1. 戶外健走
像超慢跑或健走,適合兩代一起進行。可以使用健走杖放大走路效益,若長輩礙於他人眼光不願使用,子女可以陪伴。記得留意環境安全性,並循序漸進。
2. 善用數位遊戲
在居家客廳可玩能投影到電視的遊戲,例如Active Arcade App,或是Wii的電玩遊戲,兩代或孫輩一起玩,既可以增加活動量,透過比賽也能增加樂趣。(相關閱讀:練習減壓呼吸、讓走路變好玩、步數增加!5款養成健康習慣的實用App)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