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中國新創數量斷崖式下跌:從5萬到1,000家,背後發生什麼事?

創業小聚
更新於 10月07日11:03 • 發布於 10月07日10:56 • 蔡愷恆

數年前,中國是全球創業者眼中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市場,如今卻面臨嚴峻寒冬。

在經濟、政治壓力以及融資枯竭的影響下,中國新創數量大幅降低,從2018年高達5萬間的高峰期,到2023年僅成立1,000間,呈現斷崖式下跌。就連被視為新創指標的獨角獸數量,更在短短2年內直接腰斬,新創產業的困境可見一斑。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面對資金退潮和產業環境的劇變,中國新創和投資者該如何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哪些領域仍有可能走出寒冬?

中國獨角獸數量降低:疫情、中美關係緊張也阻撓新創發展

中國郊區散佈著空曠荒廢的新創園區。建築物內空無一人,地面生灰,宛如鬼城。難以想像此處5年前有蓬勃發展的新創產業。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根據《金融時報》,中國市場曾是創業者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舞台,其引述業內人士表示:「當時,創投和私募股權界的人就像宇宙的主宰者,他們是中國最樂觀的人。但現在幾乎看不見他們了。」

中國的IC產業在過去3年中創造了比其他任何行業更多的獨角獸企業,儘管當地新創公司面臨著日益增長的融資壓力。

獨角獸被視為推動創新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中國新獨角獸數量卻逐年下降,從2021年的192家,減少到去年的106家,成功上市的獨角獸數量,更從2021年的31家降至2023年的19家。

不過,中國新創公司如今面臨的困境,不只是因為政府政策的壓力,國內外大環境的變化,以及產業自身的泡沫化問題都是原因,這股寒冬甚至已蔓延到投資機構。字節跳動的投資方Source Code Capital裁減了1/3的員工,紅杉中國(HongShan)和高瓴(Hillhouse)也縮減了在北京的辦公室。

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

過去,中國因成立太多新創,卻沒有做出差別性,導致產業泡沫化。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高級研究員Sebastian Mallaby指出,中國創投圈已經出現「負債心態」,這意味著「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實驗將會減少,可能使中國無法達到科技的最前線」。

雪上加霜的是,近4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發展,清零政策更大幅改變了消費習慣。此外,中國政府推行的「反貪腐」政策,也讓許多官員擔心投資高風險的民間產業會引來不必要的關注,因此資金流動趨於保守,而這對新創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擊。

失去消費力和投資動能的中國市場,成為當地新創發展的巨大阻礙。而在美國股市市場,中國獨角獸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障礙,中美關係緊張,更讓中國新創資金來源更加限縮。

美國在今年6月修改《晶片與科學法案》,限制美方資金投資威脅國安的中國企業,如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系統。「過去,美國的有限合夥人只想會見中國的基金,而其他市場如印度則難以吸引他們的注意,」《金融時報》在報導中引用一位投資者的話,他表示,「如今,我們就像痲瘋病人。他們不想靠近我們。」

在美國的股市市場,中國獨角獸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障礙,這使得美國創投——曾經是中國的重要資金來源——對中國新創公司的投資變得更加謹慎。

困境中求生:中國新創轉向IC和AI領域

「現在創業沒有好理由,」一位上海的創業家悲觀地表示,「為什麼要冒險?我們已經有5年的失敗經歷了。」

面對資金退潮和嚴峻的市場環境,中國新創公司被迫尋找新的出路。除了自籌資金,中國的新創生態系統更依賴於政府的支持。

全球創業網路CEO兼創辦人Jonathan Ortmans在浦江創新論壇上指出,中國正積極透過國有資金投資新創,例如8月由國有的中關村發展集團成立的北京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高達85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84億元)。

目前,資金也逐漸轉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質生產力」(由習近平提出的經濟術語)產業,特別是積體電路和新能源汽車等硬體產業,反映出中國政府正積極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此外,中國新創也從過往關注的消費科技或教育等領域,轉向風險較低的製造業,特別是新能源、積體電路和新材料等硬科技產業。中國新經濟創投服務商IT Juzi的資料顯示,2023年這些先進製造公司佔新創公司的30%以上。

儘管大多數科技領域都受到融資冷卻的影響,但《金融時報》指出,人形機器人和電動飛行車這兩個領域,仍因被列入官方文件而受到資金的青睞。

對此,《KPMG》2024年第一季的報告也指出,目前中國新創以硬體和AI為主。如電動車新創IM Motors、專注於發展AI的悅智安面以及太空科技新創Yuanxin Satellite,都是推動亞洲的創投總投資額。

然而,多位專家表示,這些新興產業的商業化之路仍然遙不可及。

以電動車為例,歐盟仍在審查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法。同時,澳洲也因為危險性過高考慮禁止進口。至於AI產業,OpenAI則停止在中國的服務。中國政府與新創產業在制定新政策後,是否會恢復原先榮景,仍需持續觀望國際以及中國國內趨勢與政府決策。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China Briefing News》、《Statista》、《CHMP》、《BBC中文網》、《中央社

延伸閱讀

日本最速獨角獸誕生!「用天擇生成AI」的Sakana AI完成45億元A輪募資
2024上半年全球併購年成長15%、美國下半年降息,將為併購帶來曙光?
解讀「KPMG 2024第一季創投報告」:除了生成式AI,哪個領域最吸金?
外資退潮、中資湧入,香港創業家第一手分享環境變動下的實戰心得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4
  • lucky Star
    因為小熊維尼要是開戰=所以在中國的外國企業=資產全部充公 一夜之間瞬間GG不怕死可以繼續前往韭菜國😮‍💨😮‍💨😮‍💨🤣🤣🤣
    10月08日05:56
  • Avicii
    美國不挺,中國不振..
    10月08日04:24
  • 小翁小蜜蜂
    沒用的,中國的問題在於領導人是個蠢貨,能把榮景搞成寒冬,竟然還希望同一個主政者能再把寒冬搞成暖陽?根本不可能。
    10月08日00:20
  • 黃申在
    中國式現代化,脫貧,共富,反貪,新質生產…大改革者之功,遙遙領先
    10月07日23:0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