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我家有隻「懶惰蟲」!別忽視肌肉張力不足的孩子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2年05月29日15:35 • 發布於 2022年05月29日00:00
我家有隻「懶惰蟲」!別忽視肌肉張力不足的孩子

許多父母在孩子7、8個月大、開始發展坐和爬的動作時會感到很疑惑,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坐起來搖搖晃晃、也不愛主動爬行,甚至大一點以後,坐姿不良、坐不久、站不穩,走不遠、跑不快…等問題接二連三地出現,用白話來形容,就是「肌肉比較沒有力氣」,而在感覺統合領域裡,它的專業術語就叫作「肌肉張力不足」、或「低肌肉張力」!

「肌肉張力」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肌肉在不刻意出力的狀況下,還能讓身體維持一定的姿勢」的一種機制,就是所謂的肌肉張力,舉例來說,當我們站著的時候,不需特別用力就可以維持站姿,靠的就是肌肉張力。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指出,人體神經組織主分成中樞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而肌肉張力就是受中樞神經系統的大腦調控,如果大腦的功能訊息處理不佳,甚至有結構上的問題,成長中的孩子,肌肉張力就可能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進而影響姿勢維持與活動效率、日常生活功能以及學習狀態。

適當的肌肉張力除了可以使肌肉更有效率地出力,還能夠保護骨骼,王宏哲老師解釋,因為骨骼是身體的最後一道防線,支撐身體絕大部分的重量,而肌肉的收縮功能較佳,能夠吸收、分擔這些重量,因此肌肉張力正常、肌耐力佳的人,骨骼往往也比較健康。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然而,肌肉張力也可能因為先天遺傳或後天環境的因素,而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過高的張力猶如人在緊張時身體會緊繃、僵硬一般,會使寶寶活動困難,而過低的張力則如同生病時全身軟綿綿一樣,讓寶寶全身彷彿綁了千金重的鐵塊,使不上力。

肌肉張力vs.肌肉耐力

王宏哲老師指出,肌肉耐力是指「一組肌肉維持某個姿勢或動作的時間可以持續多久」,就像賽跑中的「長跑」一樣;而肌肉張力則是受到中樞神經大腦的影響,有點類似「短跑」,有些人天生就跑得快,不太需要經過大量訓練獲得這個能力,但有些孩子的確需要一些外界的環境刺激來促成。

如果張力正常但耐力不好,就是因為太懶惰、缺乏鍛練,例如: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但是,也有部分的人天生張力就不好,他們多半耐力也不佳,因為天生肌肉就是軟趴趴,也就更不愛動了。無論孩子的張力好不好,父母都應該增加其運動量,運動能提升肌肉的耐力,讓孩子的身體發展得更好。

肌張不足的影響

王宏哲老師表示,如果肌肉張力不足,骨骼沒有一個良好的保護機制,孩子很容易發生骨骼歪斜、脊椎歪斜、脊椎側彎、下背痛、骨刺…等骨骼問題,產生「莫名其妙」的疼痛,這時很多家長會猜測:「這只是成長痛」,忽略肌肉張力不足的可能性,久而久之使得狀況更加嚴重。

長久下來,肌肉張力不足還可能導致姿勢不良、視力不良(因為姿勢不良而產生的斜視),在運動方面,孩子大動作的協調能力也會不佳(如:跳舞跳不好、跳不久、容易累),這些狀況都會引發學習上的問題。

延伸閱讀:看0~1歲發展圖解 判斷寶貝是正常or異常

從0歲起,Check寶寶的肌肉張力

許多爸比媽咪都是在孩子進入學齡後,透過老師的提醒,得知孩子有姿勢不良、體能表現落後…等狀況,才發現肌肉張力不足的問題。然而,王宏哲老師認為,其實從寶寶出生後父母就可以開始觀察!

事實上,1歲前是觀察孩子未來是否發展成「低肌張」的重要時期,從寶寶翻身、學坐、學爬、走路…等動作發展中就可以大概預測,因為肌肉張力較低往往會連帶使得孩子的動作發展偏慢,學趴的時候,會發現他圓滾滾的身軀撐不起來,要爬的時候好像沒什麼力氣,整個攤在地面難以移動,或是由趴轉變成蹲姿或站姿的過程,也會顯得比較笨重。

當寶寶在這些姿勢轉換的過程中,表現得似乎不是那麼順利,或是落後發展階段太多,如:6個月大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9個月還不會爬,就可能得考慮他是不是屬於低肌肉張力的孩子。

判斷低肌張的指標

低肌肉張力的孩子會有哪些症狀?爸比媽咪如何觀察寶寶是否有肌肉張力不足的問題呢?我們可以從身體的不同部位來加以觀察!

延伸閱讀:0~2歲 在家就可以做的8種「大肌肉發展遊戲」

‧ 頸部

1.3個月以上,父母抱著時,頭部還容易東倒西歪。

2.3個月以上,脖子還沒有開始「變硬」,還無法在趴姿的狀態下把脖子抬起來,並維持3~5秒。

3.3個月以上,將寶寶抱直、坐在父母腿上、離開父母的胸膛,他不能自己撐住脖子和頭部一下下,一定要靠在父母身上。

4.輕推寶寶的頭部,感覺不到阻力,頭部很輕易就被推向一邊。這代表寶寶脖子的韌帶、關節、肌肉都很鬆弛,沒有力氣。

5.脖子經常往前突出、頭部向前傾,看起來垂頭喪氣,沒有精神。

6.不喜歡抬頭看,因為抬起頭需要用到頸部的力氣。或是稍微抬頭一下馬上又低下去。

7.走路好像一直在看地板,常被誤以為走路不專心、不看路。

8.由於頸部肌肉力量不夠,頭部無法維持平衡,走起路來搖頭晃腦。

9.2、3歲後經常抱怨脖子很酸。

10.習慣以手托腮。

11.很容易扭到脖子。

‧ 背部

1.翻身的動作遲遲沒有出現。

2.3個月~1歲前,將寶寶面朝下的捧起來,看他是否能夠將頭抬起、把身體直挺起來,手、腳能否伸直,背肌無力的寶寶,身體會全部向下垂墜。

3.經過3個月左右的坐姿練習,到了10個月大左右,坐著還是彎腰駝背。(1、2歲以上的小朋友,彎腰駝背的姿勢更是不能常有。)

‧ 腹部

1.坐姿的平衡不佳,很輕易就會被推倒。1歲時,輕推孩子,孩子不應該會倒,如果倒得很誇張,表示孩子軀幹的力氣是比較差的。

2.肚子鬆垮,坐或站著時,喜歡向後用肩膀倚靠著東西,如此一來腹部的肌肉就不用收縮,可以靠外力撐住自己的身體。長久下來,可能連帶使骨盆周圍的肌肉也沒有力氣,致使骨盆歪斜,甚至造成長短腳。

3.容易下背痛,有坐不久、不耐坐的情形發生。

4.身體總是靠旁邊的外物支撐,歪向一側。

不是因為累而倚靠東西

王宏哲老師表示,一般人通常會想倚靠著東西,都是因為已經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如:長時間看書),沒有力氣了,所以才需要稍微托一下腮或靠一下牆,但低肌肉張力的孩子在一開始看書的時候習慣用這樣的姿勢,即便父母加以糾正後也很快又故態復萌。

‧ 上肢

1.手肘外翻,上臂和下臂不是在同一直線上(手肘伸直時,關節處呈現>180度的非水平狀態。)如此一來,在活動時便很容易受傷。

2.手腕或手指往手背方向彎曲時的角度過大,有韌帶過鬆的現象,例如:大拇指屈指肌腱可下凹至接近手背。

3.不喜歡爬行…等需要以手撐地的遊戲,爬行動作會較晚出現,力氣也比較差,甚至無法讓肚子離開地面,貼地爬的時間很長,或是將肚子撐起來,胸口卻又貼下地。

4.玩丟、接球…等遊戲時,手腕容易扭傷。

軟趴趴才好,不容易受傷?

王宏哲老師指出,當孩子的韌帶較鬆、身體結構能夠彎曲的角度較大時,許多人會說:「這孩子的筋很軟Q,很適合練瑜珈!關節夠柔軟,一定比較不容易受傷。」錯了!剛好相反,這群人才容易受傷!

因為他們的肌肉、韌帶張力天生偏低,當要吸收一個衝擊力道的時候,例如:穿著高跟鞋跑步趕公車,一不小心、快要扭到時,一般張力沒問題的人,肌肉和韌帶可以很快把腳踝拉回來,可是天生張力較差的人,跌下去時肌肉和韌帶抓不回腳踝,就真的扭傷了!因此,天生張力較差的人,比較沒有辦法保護骨骼,這是先天上的問題,也會跟著孩子一輩子,只能找方法來預防自己受傷。

延伸閱讀:2~5歲 在家就可以做的8種「大肌肉發展遊戲」

還有其他哪些部位可觀察?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肌肉張力?

‧ 下肢

1.腳伸直時,膝蓋不是往前彎而是向後頂的狀態,有「靠膝蓋卡住」來維持站姿的感覺。

2.走路的耐力差,常見於女生族群,動不動就要坐推車。

3.喜歡採用W型坐姿。因為這麼一來,底盤就會非常穩固,全身肌肉就能夠鬆懈,所以越常出現W型坐姿的小朋友,身體的肌肉張力就越差,甚至很有可能導致駝背。

4.腳踝容易扭傷。

5.足底過度扁平。扁平足的原因除了遺傳,也有另一個族群是因低肌張而造成。尤其當孩子足弓附近的肌肉還沒發展好,就讓它承受全身的重量,就有可能壓垮足弓。

6.很容易跌倒。

7.懶洋洋,喜歡拖著鞋子走路。從1歲6個月起就可以開始觀察,寶寶走路或跑步時是否發出很大的腳步聲,2歲以後更不可以有拖著鞋子走路的感覺。

推車一直坐,真的好嗎?

常見到許多孩子,到了3、4歲還長時間坐在推車裡,走路走個1、2分鐘就喊累,吵著要爸比媽咪抱,他們很有可能是天生肌肉張力較差的孩子,如果再加上疏於練習,這些孩子多半以後會有大動作方面的問題,例如:球打不好、跑步跑不快、跳高跳不過…等。

王宏哲老師認為,大約孩子2歲半~3歲起,就要逐漸減少坐推車的習慣,才不會影響他們日後的動作發展,即便要讓寶寶坐推車,也要先鼓勵他們多走一些路,等到真的很累了才坐,不要孩子一吵就讓他使用推車,原則上2歲大的小朋友,走個20~30分鐘是絕對是可以辦得到的!

延伸閱讀:坐推車、揹揹巾姿勢錯誤 寶寶脊椎恐變形

‧ 其他

1.不喜歡維持一個姿勢太久,動來動去,因為每個姿勢可能都讓他覺得不太舒服。

2.總是喜歡趴著或躺著做事情。

3.腮幫子圓鼓鼓、臉頰肌肉鬆垮、下垂,甚至2歲以後,還有流口水的狀況,日後容易產生構音上的問題。

4.不喜歡咀嚼或吞嚥較硬的食物。

如何拯救「趴趴熊」?

彰化基度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陳宜男表示,根據感覺統合理論,對肌肉張力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前庭系統」,藉由前庭系統內的耳石器官對於重力的感受,讓對抗重力的肌肉群的肌肉張力逐漸趨於成熟。除了前庭系統外,亦需要「本體覺系統」的輔助,才能順利維持頭部和軀幹的穩定度,本體覺的受器為肌梭和肌腱,當它們接收到外界的訊息後,即會透過神經傳遞到腦部,隨後腦部再回傳至肌肉以維持或改變肌肉張力。

王宏哲老師指出,造成肌肉張力不足的原因,先天及後天因素都有,屏除先天遺傳因子不談,後天環境提供的刺激量也很重要。

延伸閱讀:我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了嗎?9大典型表現教你評估!

提升肌肉張力的3種活動

孩子在0~3歲正處於神經生長的黃金時期,這時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活動刺激,尤其是前庭平衡覺的刺激,王宏哲老師指出,有3種活動最能提升孩子的肌肉張力:

1.有速度的活動

例如,騎腳踏車、玩溜滑梯這類有速度的活動,能夠刺激內耳的感官受器,傳到大腦裡,再影響肌肉,其他像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裡玩咖啡杯、旋轉木馬…等,都能提供前庭平衡覺的刺激。

2.有方向變換性的活動

王宏哲老師認為,很多家長在寶寶嬰幼兒時期擔心所謂的「搖晃症候群」,所有遊戲都強調不搖、不晃、不要忽上忽下,以為這麼做對寶寶最好。其實剛好相反,因為「適度搖晃」可以刺激內耳裡的前庭平衡系統,使肌肉保持在正常的張力範圍裡,而缺乏這種刺激很有可能造成後天的肌肉張力不足。

因此,溫柔地抱著寶寶轉一圈、上上下下都是可行的,搖籃對孩子也很有幫助,爸比媽咪千萬不要因為坊間的不正確資訊而使寶寶缺乏這類刺激。等孩子大一點以後,盪鞦韆、跳床…等也能提供類似效果。

3.大肢體律動性活動

孩子長大以後,父母就要主動引導他們從事一些大肢體的律動,例如:唱唱跳跳,這麼做會讓內耳受器動起來,幫助前庭平衡覺整合,使肌肉張力正常。

日常生活中的訓練

陳宜男治療師提供爸比媽咪9種從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肌肉張力的方法:

1.與孩子進行軀幹與四肢向上延展的遊戲,如:繩子上綁著餅乾,請他們伸展身體或墊腳尖,以口取下。

2.在遊戲中設置爬行的關卡,如:鑽隧道、鑽桌子。

3.上課時,在孩子胸口與桌子間夾一顆約棒球大小的軟球,如果5分鐘內沒有掉下來,就可以得到獎勵,並循序漸進地延長時間。

4.寫字時,使用傾斜30度的書寫平台,可有效避免孩子趴著寫字。

5.多利用黑板或白板,讓孩子以站姿或跪姿在上面畫圖、寫字、遊戲,手舉得越高效果越好。

6.練習貼牆站立,背部、臀部和小腿貼牆,肚子內縮。

7.在日常作息中增加跑步、跳躍的運動。

8.手部阻力性活動可使手部的張力正常化,如:捏黏土或幫爸媽按摩。

9.隨時提醒孩子維持正確姿勢,必要時制定賞罰約定。

延伸閱讀:4種親子體操做起來!幫助整合、提升感統能力,寶寶更好帶!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