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來,台灣的實質薪資水準陷入停滯,17年來加薪腳步緩慢,形同凍薪。根據財政部統計處「由財稅大數據探討台灣近年薪資樣貌」的統計,有130萬人、將近四分之一的工作者平均月薪僅有2.2萬~2.3萬元,僅略高於基本工資,在低薪泥沼中難以掙脫。
低薪族吹奏悲歌,那高薪一族呢?
從財政部的統計中也可看到,月均薪資所得達10萬元以上人數,約佔總人數7~8%,若細分薪資級距,以10至15萬元者、達24萬人最多;而高薪族的總人數,自2011年至2015年,也從31.6萬人成長至38.8萬人。(表一)
高薪工作同樣面臨凍薪窘境
高薪族人數看似增加,現實狀況是,不僅低薪族加薪困難,連高薪一族,近10年來,平均每年漲薪幅度約1%~5%,如扣除通膨因素,10年來薪資不漲反跌,有些高薪工作也面臨市場不再,薪資有所鬆動的窘境。
從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動向,2016年前三大高薪工作包括機師(單月總薪資24萬)、精算師(19.6萬)與醫師(15.3萬),相較2006年,這三大高薪工作的月薪21萬、13.5萬元與12.5萬元,平均年增幅僅1.4%、4.5%、2.2%。
其他高薪工作包括職業運動員、地質、冶金、採礦工程師、電信工程師、船舶監管人員、律師、航空機械工程師、電子工程師、財務經濟及投資分析研究員等,月薪都在8萬以上。(下表)
(圖表備註:統計為每年7月各產業薪資情況,電信業因每年7月會提撥獎金,致總薪資較高,一般電信工程師經常性薪資月薪約6萬元)
高薪工作版圖挪移
其實,高薪工作,這十年來變化不大,但仍可從排名中看出產業變化。像會計師、徵信人員、證券經紀人等退出高薪工作十二大排行榜,而由航空機業工程師、電子工程師等遞補,財務、經濟、投資分析師的排名也微幅滑落。(表三)
過去,財經、經濟、投資分析師,總給人「高薪又有影響力」的印象,尤其外資分析師,百萬美金起跳的薪資更是羨煞旁人。
1998年,華爾街投資銀行與專業券商大舉來台,投入投顧及證券經紀商業務,加上當時科技業最大的產業供應鏈都在台灣,造就不少「喊水會結凍」的王牌分析師,如何資文、蘇艷雪、夏鮑文、程淑芬、陸行之、楊應超、程正樺等,年薪最高的有150萬美元(約台幣4500萬元)。
不過,隨著科技產業外移、台股萎縮,台股不再是外資眼中的「明日之星」,一方面造成分紅比重下降,影響外資分析師的薪資結構,動輒百萬美金年薪的情況不再,一方面分析師屬於爆肝高壓工作,也讓分析師紛紛選擇換領域或直接退休。
最有名的例子是,2004年前瑞銀證券天后級分析師蘇豔雪在聲望如日中天之時,轉換跑道至華碩、和碩掌管投資規劃,並在2014年後,再度翻轉人生跑道自行創業。
前巴克萊資本證券董事總經理暨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也在2年前退休,現在是自由的產業評論師;而曾為同集團巴克萊銀行董事總經理的楊應超,也在2016年卸職,轉戰台灣異康Fintech集團,朝金融科技新市場邁進。
另外像會計師、律師,因2008年大幅放寬高考的綠取名額後,連年有大量的律師、會計師投入,也讓過去的高薪結構動搖。
到一般律師事務所實習的新進律師,起薪跌到2萬5000元;獨當一面後,也要面臨案源萎縮的挑戰,即使看似月收入有9至15萬元,不少律師分析,扣掉一些支出後,薪資水準跟受薪階層相差不大。
而會計系畢業的新生進四大事務所,起薪約3.4至3.8萬元,一般要熬10年至15年才有機會成為合夥會計師,雖然成為大型事務所的國際合夥會計師後,年薪可達千萬,一般合夥會計師也有300至500萬的身價,現在由於競爭人數增多,會計工作已不像過去吃香,不僅成為合夥人的機率很低,會計師一職也跌出2016年前12大高薪工作的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