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歲陳姓男童上廁所時突然解出大量鮮紅色血便,父母趕緊將孩子帶到醫院就醫,經小兒腸胃科醫師問診,男童並沒有明顯腹痛、腹瀉、體重減輕、便秘、發燒等情形,經過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再以膠囊內視鏡攝影,醫師研判男童罹患克隆氏症早期,用藥治療後,出血止住並控制病情,男童也順利出院,持續門診追蹤治療。
陳姓男童就醫後,醫師立即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許多鮮血,但是沒有明顯的出血原因,推測可能是來自小腸的出血。因此,再進一步安排梅克爾憩室掃描及腹部電腦斷層等檢查,發現腹膜淋巴結十分腫大,推測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所造成。
童綜合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醫師胡書瑋與家長討論後,再進行胃鏡以及膠囊內視鏡檢查,但因為男童還不會吞膠囊,因此膠囊內視鏡經由胃鏡協助送入腸胃道內,經過1天,膠囊內視鏡也順利排出體外。胡書瑋從內視鏡檢查影像中判讀發現,小腸有許多潰瘍以及出血的痕跡,研判男童罹患克隆氏症早期。
胡書瑋表示,上消化道出血會伴隨上腹痛、惡心、嘔吐、吐血、解黑便;下消化道出血則有鮮血便、腹痛、腹瀉等情形。以個案男童的無痛性血便情況,臨床上會先懷疑是梅克爾憩室導致,這是一種先天性胃腸道畸形,發生比例約2%。
胡書瑋說,罹患克隆氏症男性多於女性,常表現無痛性鮮血便或是腸阻塞的症狀。但最後診斷罹患的克隆氏症,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在台灣發生比例約10萬分之4.7,好發於20至39歲的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
胡書瑋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腸胃道慢性及反覆性發炎,主要症狀是反覆發燒、腹痛與腹瀉,常伴隨一些肛門的合併症,如肛裂,膿瘍等,但是發病初期常只有部分的症狀。此外,兒童在成長發育期間患病,長期腸道發炎就會造成營養吸收不良,所以兒童罹患克隆氏症也可能出現發育不良的狀況。
克隆氏症在整個腸道都有可能有病灶,僅使用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常有看不到的死角疏漏,而兒童要執行小腸鏡的難度較高,所以最適合使用膠囊內視鏡以及糞便鈣衛蛋白檢測。
胡書瑋呼籲,克隆氏症初期症狀與腸胃炎類似,如果孩童出現長期反覆腹瀉、腹痛、甚至血便的症狀,家長就應提高警覺,適時由小兒腸胃科醫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