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比不過特斯拉、比亞迪,日系車廠形成 2 大聯盟打團體戰!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08月05日10:23 • 發布於 08月05日09:00 • 尤韻蓉

日本車企稱霸全球汽車銷售市場多年,例如豐田的 RAV4 與 Corolla 車款都是長年在暢銷榜上,但根據市調平台 Statista 的數據,在 2023 年,特斯拉的 Model Y 已擠下 Corolla,成為銷量第一的車款。

長年稱霸全球的日本車廠,在電動車領域卻遠遠落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日本經濟新聞》(Nikkei Asia ,以下簡稱日經)引用汽車產業訊息平台 MarkLines 的調查,表示 2023 年全球電動車市占率第一名為特斯拉(Tesla),有 19.3% ,緊追在後的是市占 16% 的比亞迪(BYD);而作為日本銷量第二與第三大的車企,日產為 3.2%,本田只有 0.2%。在財經媒體《資本視覺》(Visual Capitalist)的 2023 年全球電動車銷量排行榜,前十名也不見日本第一大車企豐田的身影。

此外,國際能源總署(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推估,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的情境下,全球電動車銷售市占將在 2030 年達 66%,不過面對這塊大餅,日本車企若按照現在的電動車銷售市占,恐怕能占的分額不多。

為加快腳步,日本車廠攜手,形成本田-日產聯盟與豐田聯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了在電動車領域追趕,日本車企近年開始打團體戰,暨 2024 年 3 月本田汽車(Honda)、日產汽車(Nissan)宣布合作後,8 月 1 日,由日產持有 34.01% 股份的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也宣布加入本田-日產聯盟;這幾家車企以外,日本還有豐田聯盟,由市占第一的豐田(Toyota),與鈴木(Suzuki)、馬自達(Mazda)、速霸陸(Subaru)等 5 家車企組成。

《日經》指出,相較於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在電動車領域,日本車企在規模與供應鏈都無法競爭。尤其在日本政府的主導下,目標要在 2030 年達到軟體定義汽車(SDV,software defined vehicle)全球市占 3 成。所謂的 SDV,就是將汽車的硬體與軟體分開,如同智慧型手機,軟體可以透過無線(OTA,over the air)的方式進行功能更新與服務。

SDV 的開發成本高,這也是日本車企要合作的原因,以本田與日產為例,NHK 新聞指出,透過合作,他們可能會共享車型規格與電動車電池供應。為了發展電動車領域、新科技,2020 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訪問汽車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時,就曾指出接下來很可能會看到以前的敵人開始攜手合作。

聯手擴大銷售規模,可共享資源、降低開發成本

結盟後,日本車企現在形成 2 大勢力,一是豐田為首的豐田聯盟,銷售規模達到 1600 萬輛,日產-本田聯盟則有 833 萬輛,根據數據分析公司 Wards Intelligence 統計,2023 年全球汽車銷量為 9240 萬輛,這表示豐田聯盟市占達 17%,本田-日產聯盟有 9%。規模擴大能帶來優勢,比如共享研發資源和技術,避免重複投入,提升研發效率,也降低成本。《日經》報導,日產-本田聯盟有意共享車載軟體,將由日產與本田共同開發,並討論三菱的使用範疇。

此外,合作也能讓彼此技術產生互補。例如,本田在日本國內沒有生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但三菱有,因此有機會幫本田代工製造,未來這2家企業也會尋求在微型車(車身較小,通常只能乘載 1~2 人的汽車)領域的合作。

雖然合作能提升競爭優勢,同時也考驗著企業怎麼彼此配合,例如本田在 2022 年曾與通用汽車(GM)宣布合作,要推出平價款電動車,但在一年後宣告因為成本與續航力問題取消。《日經》指出,要發展電動車,還需要跟汽車行業以外的企業打交道,例如半導體、充電網等供應鏈,同樣挑戰車企在跨領域的協調能力。

於此同時,日本車企要面對特斯拉、比亞迪等巨獸企業外,還有中國電動車的崛起,他們主打的低價策略長驅直入歐美市場,逼得歐美政府祭出關稅因應,日本車企是否能在競爭激烈的電動車領域急起直追,仍有待觀察。

核稿編輯:張玉琦

資料來源:MITSUBISHI MOTORSNIKKEI ASIA日經中文網(1)日經中文網(2)日經中文網(3)StatistaFinancial TimesThe New York Times

延伸閱讀

全球電動車霸主換人當?比亞迪能迅速竄起、威脅特斯拉,有賴 3 大背景條件
昔日榮光不在!豐田、本田等日系車廠為何在電動車市場失去光彩?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