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最弱勢老師教最弱勢學生!偏鄉特教巡迴輔導制陷3困境

翻轉教育
更新於 01月04日07:21 • 發布於 01月04日06:37 • 潘乃欣
最弱勢老師教最弱勢學生!偏鄉特教巡迴輔導制陷3困境

4歲鄒族男孩阿中,就讀距台北市340公里遠的嘉義縣阿里山鄉一所公立國小附幼,入園時包著尿布,每天從上學哭到放學,被專業機構鑑定為發展遲緩。

隻身從台北家鄉到嘉義市租屋,每週花5小時開車往返附幼的29歲學前特教巡迴輔導老師黃婕懿,從零開始設計專屬阿中的教學活動,帶他ㄧ步步學會如廁、擺脫尿布,同時練習控制情緒、與旁邊同學交朋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阿中自小被家人放養,沒人察覺他飛得比同齡小孩慢;國小附幼普通班老師,常不知如何止住阿中哭鬧,更別提要教他生活行為。黃婕懿的特教專業若沒介入,阿中的人生很可能永遠停在2歲,未來鎖在部落裡,沒辦法照顧自己,更別說是學習。

按教育部110學年統計,全台高中以下學校,共2萬7920名和阿中一樣的身心障礙特教生,就讀未設任何特教班或資源班的一般學校,由2192位特教巡輔老師分頭照顧。

從教育階段來分,接受巡輔的特教生,又以正值0~6歲早療黃金期的幼教生為大宗,目前全台每5個特幼生,就超過4人接受巡迴輔導老師的教學與支持。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起因於幼教較晚納入特教範疇。台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蔡昆瀛解釋,立法院1997年修正特殊教育法,才宣布特教範圍從國小一年級下延到3歲。當時正逢鼓勵普通生、特教生融合在一班的「融合教育」國際潮流興起,再加上國內多數幼兒園腹地小,很難為特幼生專設一特教班或資源班,所以幼教領域大量仰賴巡迴老師。

直到109學年,全台接受巡迴輔導的身障生占比首度超過2成,如今約23%身障生接受巡輔老師協助,占比雖低於就讀分散式資源班的學生(56.1%),但已遠高於就讀集中式特教班學生(10.1%)。

一般學校安置特教學生的4種班級類型
一般學校安置特教學生的4種班級類型學生佔比

需要巡輔教學資源的特教學生人數持續攀升,教師人數卻沒跟上,偏鄉人力吃緊程度又更甚都市。在最前線照顧弱勢特教生的偏鄉老師,也形同教師界裡頭最弱勢的一群。

巡輔特教生10年增1.7倍,師資人力未跟上

《翻轉教育》整理歷年統計,接受特教巡輔的身障生10年增1.7倍,巡輔老師人數10年僅增88%,師資人力供給腳步沒跟上需求

巡輔特教生10年增1.7倍,師資人力僅增0.8倍未跟上

比人力吃緊更嚴峻的議題,是城鄉差異。都會區學生人數多,校與校間距離近,且大眾運輸快捷發達,不少巡輔老師能搭捷運甚至走路巡迴,教學不成問題。

而在偏鄉、離島,兩校間距離遠,中間可能隔一座山或一片海,特教巡輔老師的通勤,躍升成比教學更難的事。

偏鄉國小身障巡輔班,每班守備範圍是台北市24倍

以110學年間,財力屬第五級,也可以說是財政最窮困、因此能獲中央政府最高比率補助款的縣市(苗栗縣、嘉義縣、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為例,這5縣平均每242.2平方公里,才能設一個學前身障巡輔班。

而全台唯一隸屬第一級財力縣市的台北市,平均每8.2公里,就有一學前巡迴輔導班。相比之下,五級窮縣學前身障巡輔班的分布密集度,不及台北市的4%。

同一年間,國小階段的身障巡輔班也呈現相同困境。台北市每10.5平方公里,就設一班;五級窮縣平均每251.9平方公里,才有一國小身障巡輔班。也就是說,每個國小偏鄉巡輔班少數幾位編制內老師,需守備的範圍,是台北市巡輔教師的24倍。

偌大守備範疇中,哪所學校有特教生,他們就要像使命必達的郵差,克服路途險阻,把特教資源送到每個有需要的教學現場,讓住在偏鄉,又是身障生的最弱勢孩子,也能接受公平的教育機會。

偏鄉國小巡輔班,平均沒班教學面積是台北市24倍

因工作範圍極大,可能每一天上班地點都不同,跋山涉水的辛苦,很難留住老師。投入巡輔行列的老師若是公費生,通常期滿就會轉到都會;若是代理老師,也難久留累積經驗。最後,多半由年輕的初任老師,承擔最困難的教學任務。

「每年的5、6月,一學年將告段落時,我第一個要拜託留下的,就是巡輔老師,因為他們一走,缺就很難補,」一位偏鄉資深主任感嘆。

偏鄉特教巡輔困境1:政府補助資源不足、城鄉分配不均

談到現行政府推動特教巡輔制度、支持巡輔老師方式,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特教委員會主委、基隆市長樂國小特教老師鍾正信一言以蔽之,直說「資源不足,又分配不均!」

以交通費為例,鍾正信提到,很多縣市給巡輔老師公車費補貼,但在偏遠鄉鎮,「老師等到公車,學生都放學了」。偏鄉特教巡輔老師多半自己開車,尤其是要在山區巡迴的老師,平均每5年要換一台車,費用都得自行吸收。

嘉義縣 KIST 光榮國小導師王寶莉,曾任阿里山國中小14年教導主任,她指阿里山巡輔老師,要照顧整座山,甚至其他鄰近鄉鎮的特教生,工作辛苦、流動率不低,每次招聘新老師,都要隱晦探詢年輕老師:「有沒有車?」且還不能是機車,因為在陡峭山路上,只有汽車派得上用場。

不只教師個人端補貼陷城鄉不均,政府考評各校特教辦學的方式,也可能讓強者恆強,弱者續弱。

鍾正信說,現行特教評鑑要求打等第,各校為拿優等換取經費,盡可能掩蓋缺點,彰顯優點。最後,能舉證優點的學校,持續有錢,窮的學校因經費不足,陷惡性巡迴,教學品質始終無法獲改善,只能不斷寫檢討報告。

從政府視角來看,「官員最後看到的,都是優等學校完美的資料,忽略第一線真實問題,」鍾正信觀察。

偏鄉特教巡輔困境2:巡輔師工作歸屬感低,形同「有正職的流浪教師」

除了錢給不夠,每位特教巡輔老師同時服務多校,幫助最大範圍的學生,卻因和每所學校、學生接觸時間少,不易讓學生記住甚至感謝,也常被校內其他老師誤認為家長、社工等「路人甲」,工作歸屬感低落。

屏東縣潮昇國小特教老師黃健榜曾任11年偏鄉特教巡輔老師,112學年因接校內生教組長,才暫時在學務處定居,中離游牧般的巡迴生活。

回顧11年巡輔生涯,他描述,「連張辦公桌都沒有」是偏鄉巡輔老師常見處境,有人還因服務學校不重視特教,被要求「在走廊上課就好」。

黃健榜分享,偏鄉巡輔老師中午最喜歡在便利超商用餐,因為這是偏鄉少數有冷氣、有座位的歇腳處。獨自吃微波食品、稍作午休,以此補充下午開車體力的超商生活,成他們的日常。

鍾正信進一步說,愈來愈多縣市、學校認識巡輔制度後,還養成「巡迴就可以處理特教生,幹嘛花錢聘正式老師?」觀念,致有些學校特教生超過10人、20人,仍仰賴巡輔師、不開自己的資源班。

最後,有些巡輔老師因業務量大,從移動多校的路人甲,變成固定在一校,但還是沒有辦公桌的路人甲。巡迴變成固定,「這是政府省錢辦教育的縮影,」他批評。

偏鄉特教巡輔困境3:師培體系難顧及巡迴專業,用固定的思維教移動

連很多特教專任老師都不知道的是,特教巡輔老師移動各校,需要開車專業之外,「巡迴輔導」本身也是一門專業,但設有特教系的師培大學很少教到。

以台北市南區特教資源中心擬定的「8個學前巡迴輔導老師角色任務」為例,巡輔老師除比照ㄧ般特教老師,視學生需求提供教育評估、建置學習和輔導資料、參與訂定和實施 IEP(個別化教育計畫)之餘,還肩負更多與普通班老師和家長溝通任務,如提供教學輔導策略、親職教育建議等。

「巡輔老師需要更強的溝通能力;比起老師,更像是教練。」蔡昆瀛點出,巡輔老師不只要教特教生,也因身兼未設資源班的學校中,唯一具特教專業的老師,需以自身專業,支持普通班老師在無人巡迴時段帶好特教生。

雖然蔡昆瀛研究巡迴輔導,但考量多數特教系學生,畢業後仍到資源班任教,他不見得每學期都在系上開設巡輔相關課程。最終投入巡輔的學生,多半靠做中學。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洪儷瑜直言:「我們確實都用固定的教法、思維,教學生如何移動。」

她有感台灣少子化成定局,小校不減反增,愈來愈多特教生得仰賴巡迴輔導,呼籲特教系跟著時代改變,別再用傳統特教班、資源班的教學模式,培育學生迎戰移動量漸增的工作環境。

特教法睽違14年大修,有望改善巡輔難題?

特教巡輔制度面臨的重重難題如何解?教育部強調,立法院今(2023)年修《特殊教育法》,是14年來首度大修,有望優化整個特教現場教學品質。

立法院已拍板逐年提升特教預算;5年內師生比調整為1比8;維持4年一次特教評鑑,但與其他考評合辦等新制。

即將來臨的2024年,可謂久違的「特教補貼年」,教育部率先拋出兩項補助,其一是裁定明年起到2027年,增置1600名特教專任助理。助理雖不具教師專業,但能協助特教老師照顧特教生校園生活。

同時,將落實局部心評工作(判定學生是否須接受特殊教育)專職化,先嘉惠校內無特教老師,或心評案量過高學校,再逐步調降參與心評教師授課時數,並補足施測工具,避免非必要重複鑑定。

聽聞這些利多,偏鄉、都市第一線特教老師不約而同表示,政府若能要求各縣市調整師生比為1比8,才有望從根本處緩解特教老師辛勞。

而對已在巡迴途中的特教巡輔老師來說,生師比降低,能給他們更多空間邊做邊學,更細緻陪這群不一樣、卻獨特的孩子慢慢發光。

*看更多:【特別報導】特教師巡路難

加入翻轉教育LINE好友看好文

延伸閱讀:

月燒2/3薪、開1千里路,黃婕懿陪阿里山遲緩兒慢飛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