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說話很直,會害到自己與別人!丁菱娟:3種溝通法,最能達到目的又不傷人

50+好好
更新於 03月23日12:53 • 發布於 03月22日09:25

採訪/王美珍、蔣德誼 文/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場地協力/木色藝文咖啡 Mu's Café

編按:常有人說,「我說話很直,你不要介意。」這樣真的就不會介意了嗎?其實很難。公關教母丁菱娟認為,用說話「很直」免責溝通中傷害他人的狀況,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尤其對親近的家人,往往講話最沒界限。如何對小孩、長輩,家庭與職場都有圓融的溝通?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你是否曾遇過以下的狀況:很多人喜歡把「我說話比較直,沒有惡意。」一類的話掛在嘴上,便總是口無遮攔、不顧慮聽者的感受?

對此,最近出版《丁菱娟的成熟大人說話課》的公關教母丁菱娟說,這樣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說得好聽是個性直爽,其實是一種我行我素的自私;因為並不是有這一句話,對方就不會受傷。」到頭來,只是把自己想說的話講完了,卻不在乎別人會怎麼想,自己也會承擔不好的後果。

判斷一句話該不該說出口,除了要看場合、對象,這句話該不該讓第三者聽見?還有彼此的關係,是不是熟到能有話直說?說話的藝術,的確需要時間的累積與體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即使最親近的家人 說話時也不能失去界線

丁菱娟說,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有過不少因為說錯話而吃虧的例子。「以前我的個性有時候比較白目,就是那種所謂直言不諱的人,或是有時想搞笑,卻沒拿捏好界線而得罪別人。」

如何在不傷感情下表達自己的感受?丁菱娟分享了一個近期自己跟兒子的互動經驗。

今年過年,丁菱娟的兒子一家人回來過節,請丁菱娟幫他訂高鐵票、安排出遊行程。某次兒子傳了訊息給丁菱娟:「媽,妳要記得訂票喔,不然過年期間不好訂,而且小寶(孫子的小名)沒辦法久站喔。」

看到這句話,丁菱娟其實有點不開心:「心裡想的都是小孩,卻沒想到要幫他做這些事的父母?」按照以往自己的個性,丁菱娟可能摸摸鼻子,想說小孩不懂事就算了,但這次她覺得,應該讓對方知道。

幸好兒子察覺母親情緒,也反應很快,立刻回覆:「親愛的母親大人,我知道妳日理萬機,可不可以麻煩妳~非常感謝!兒子叩上」這個心裡的小疙瘩也就化解了。這個例子想表達的是,即使是最親的家人,說話時也不要失去界線,不能把對方的心意或幫助視為理所當然。

伴侶溝通技巧:先滿足對方情感需要,而不是先給建議

又如一個常見的場景:老婆下班回家,開始跟先生抱怨工作上的不愉快,這時候不識趣的老公可能會開始「指導」對方工作上該如何調整、改進;但對太太來說,她只是心裡覺得煩想抒發,這時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擁抱加上一句:「老婆辛苦了。」

並不是說給對方建議不對,而是這必須在滿足對方的情感需要之後,話才聽得進去。」丁菱娟說。(相關閱讀:觀察夫妻說話習慣,可以預測之後離婚的可能性!精神科醫師:2種說話習慣,會讓親近的人受傷

需要溝通的場域無所不在,談到熟齡夫妻相處之道,丁菱娟說:熟齡夫妻之間,還是維持一點距離比較好。「彼此都要有自己的空間與作息,兩個人不要老是黏在一起。」

她用「空氣感」形容理想的夫妻距離:「空氣感就是有些區隔,但又不會太疏離。」就像頭髮如果貼得太緊,看起來就少了一點餘裕。這不只是說話,包括相處模式也是如此。

例如,丁菱娟是相對較忙碌的一方,因此除了分享工作遇到的趣事,她也鼓勵已經退休的先生去上課,學些新東西,這樣兩個人的話題就不會只有柴米油鹽生活瑣事,更可以保持新鮮感。「但彼此也不能完全沒有交集,因此,還是要找到一些可以互相支持的事。」像是丁菱娟偶爾會請先生幫忙接送--當然,也別忘了向對方表達感謝。

高齡長輩溝通技巧:把對方當小孩,用哄的

除了另一半,50世代如何和自己70+甚至80+的父母長輩溝通,也是令許多人苦惱的課題。像丁菱娟的父親已屆90高齡,經常讓子女們傷腦筋的,就是要如何控制體重已經快要破百的爸爸不要吃太多。

丁菱娟說,如果只是把東西收起來,或是叫他不要再吃,多運動……爸爸就會很生氣。「因為他會覺得我們不讓他吃他愛吃的東西,運動會讓他膝蓋不舒服,是在跟他作對;而他經常抱怨自己不舒服、身體這裡那裡不對勁,其實都是希望子女能對自己多一點關心。」

後來丁菱娟改變策略,她建議和高齡者溝通要有一個原則:「把對方像小孩一樣對待,連哄帶騙。嘴巴要甜一點,或是多撒嬌。」

例如,當丁爸爸說膝蓋痛不舒服、不想走路的時候,不要只是回「你就是都不走路膝蓋才會痛」或是「那帶你去看醫生」,而是多問多關心:膝蓋怎麼痛?哪裡痛?那下次你痛的時候,帶你去看醫生好不好?表達自己在乎對方的感受,並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長輩的接受度就會比較高。

而像是長輩若怕麻煩不想出門,也盡量多設想、解決對方會擔心的事。像是留意把隨身必備藥品帶齊、帶輪椅出門累了就可以坐;老人家說:「這樣你們很麻煩」的時候,就趕快說:「不會不會,一點都不麻煩。」多站在對方的立場,理解對方在想什麼,是永遠適用的溝通之道。

職場溝通技巧:關心放前面,道理放後面

家人之間的相處,固然要彼此尊重與體貼,曾是資深公關的丁菱娟也分享,職場同樣是需要留意溝通的場合之一。在工作場域中,50世代面對年輕同事或下屬,如何才不會有「長輩」的說教感?

其實很多資深主管都經常犯一個毛病,叫做好為人師,也就是很喜歡指導下屬。但對年輕人來說,可能就會覺得煩、聽不進去。」丁菱娟認為,與其急著下指導棋,不如調整成像教練般的「引導式」帶領,讓對方自己思考後得出結論,而非直接點出對方的錯誤。

關於職場上的互動,丁菱娟也舉了一個自己過去的挫敗經驗。

她手下曾有一位平時表現很好的員工,某次因為家裡的事務有所耽擱、沒有準時交出專案,導致客戶有所抱怨。她在會議中責問對方時脫口而出:「你領那麼多錢,當主管就應該多負一點責任。」沒想到會議結束後,一封辭呈就躺在丁菱娟的桌上。即使她事後解釋自己並沒有惡意,最後還是無法挽回這位優秀的同仁。

丁菱娟說:在這件事情上她犯了兩個錯,第一個是在公開場合,當著大家的面質疑對方,重傷了對方的自尊心;第二個是沒有體諒對方家裡的狀況,讓對方感到「切心」。這次經驗讓她體會到: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就沒有挽回的餘地。(相關閱讀:不小心講錯話讓重視的人受傷,如何修補關係?心理師:講話不必完美,但4要素可讓溝通更順暢

丁菱娟說,如果有機會修正這段對話,會先把關心放在前面,然後再詢問對方的狀況。例如:「我觀察到你最近有些專案沒有趕上進度,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無論是在職場或是家人之間,關心放前面、道理放後面,是一個永遠受用的溝通技巧。

此外,在評價他人的時候,盡量多用正向的語言,而非指責對方。「不要說對方什麼地方不好,而是說怎麼做可以更好。也盡量不要用『我覺得』『我認為』這類主觀的語氣,而是盡量用客觀的事實做討論。」

生活中處處少不了溝通,如何建立正向對話的環境?

丁菱娟說,除了盡量用「我觀察」取代「我覺得」,「先敘述觀察到的客觀事實,接著詢問是否有什麼狀況,最後關心對方是否有能幫上忙的事,有了這三句話,通常對方就會比較願意繼續聊下去。」溝通的本質,最終是增加彼此的理解。成熟的人,必定具備同理心與換位思考的能力,才能讓彼此都能舒服,又能達到交流的目的。

相關閱讀:丁菱娟著,《丁菱娟的成熟大人說話課:如何說,才能得體又不傷人?反擊時,如何堅定又有力量?任何情境都可用的38個溝通之道》,聯經出版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