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在台灣時間27日宣布,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幕僚長葛里爾(Jamieson Greer)將出任貿易代表,過去他在川普第一任期時,對中國徵收關稅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他先前5月在國會作證時也提出重大政策建言,主張與中國「戰略脫鉤」。
在宣布將對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關稅後,川普任命新的貿易代表: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幕僚長葛里爾(Jamieson Greer)。
美國貿易代表是內閣級官員,享有大使級別,負責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談判、解決經濟爭端,並與議員、農民和企業主合作,制定貿易政策。
根據《BBC》報導,葛里爾是一名貿易律師,曾在川普第一任期內擔任重要角色,推動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
川普在聲明中表示,葛里爾此次的任務,將包括「削減美國龐大的貿易逆差、保護美國製造業、農業和服務業,並開拓全球出口市場」。
對中強硬,曾參與美中貿易談判
《BBC》指出,川普長期以來的政策,是透過提高進口商品價格,來鼓勵消費者購買美國製造的產品,他的2.0內閣人選,也多半是對中強硬派。
葛里爾目前是金仕達律師事務所(King & Spalding)國際貿易業務合伙人,在川普第一任期內,他擔任前貿易代表萊特海澤的幕僚長,參與川普政府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以及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在此之前,葛里爾曾於美國空軍服役,擔任軍事律師,負責對空軍人員進行刑事案件的辯護。
《紐約時報》指出,貿易代表這個職位歷來較為低調,但在川普的領導下,重要性開始大幅提升,在他的第一任期內,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協助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對其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並談判多項貿易協定。
川普也承諾,在下個任期內,將再次積極運用政府在貿易領域的權力,前陣子,他也宣布一上任,將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除了執行川普的關稅計畫外,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還可能在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貿易條款談判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6年,美墨加三國將重新審議《美墨加協定》(USMCA)的條款,該協定在川普第一任期內,取代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川普宣布一上任,將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僅為情境示意)取自Unsplash
主張對中戰略性脫鉤
目前還不清楚葛里爾上任後的具體貿易政策,但《彭博》整理他在5月跨黨派的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作證時,對中政策建議,其主軸就是「對中戰略性脫鉤」:
1.主張撤銷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
國會應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 PNTR)地位,這代表中國將與古巴、北韓、俄羅斯等國並列,面臨更高的出口關稅,影響每年約5000億美元的對美國出口額。
2.限制中國商品通過其他國家進入美國
美國應限制中國商品透過其他國家進入美國,例如,若中國公司將生產線轉移到墨西哥或其他國家,以規避關稅,這些商品仍應受到關稅約束。
同時,含有大量中國零組件的汽車,將不享有自由貿易協定優惠待遇。
3.立法保護美國企業免受中國經濟威脅
加徵的關稅收入,可用於補償受影響的工人和公司,並賦予總統權力,對那些填補美國退出市場空缺的外國公司採取行動,例如,巴西向中國出口更多大豆,來取代美國出口時。
4.擴大對中出口管制範圍
擴大對中出口管制範圍,涵蓋飛機、交通設備和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彭博》分析,這項行為將加強限制中國獲取AI、軍事系統和通訊技術的能力,並延續美國在國際間的出口管制壓力。
5.審查流向中國經濟及戰略敏感行業的投資
美國政府審查「流向中國經濟及戰略」敏感行業的投資,並有權阻止可能威脅美國經濟或國家安全的投資行為。
葛里爾的建議,與拜登政府針對中國高科技產業投資的限制措施一脈相承。
6.擴大關鍵產業的激勵措施
國會應擴大對製藥、機器人、能源產品等關鍵產業的激勵措施,類似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和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此外,應強化對中國企業參與美國政府項目的限制,並推動建立專門針對中國的制裁機制,涵蓋國際安全與人權等議題。
認為低估中國代價更大
《彭博》分析,川普提名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將擔任部分貿易事務的直接負責人,可能影響葛里爾在貿易政策中的權限。不過,專家也指出,葛里爾對貿易的了解遠超盧特尼克,如何分配職責仍需觀察。
《彭博》認為他的提名,彰顯川普政府將對中國貿易政策升級,並對全球供應鏈與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葛里爾表示,戰略脫鉤可能帶來短期陣痛,但忽視或低估中國威脅的代價更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