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廢棄物污染】台灣年平均產出240萬公噸畜產廢棄物!去化管道與量能若不擴充 污染源將威脅環境與健康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12月10日16:00 • 食力FoodNEXT

撰文=巫芷玲

根據農業部統計,2023年台灣畜牧產值約為2149億元,較上年增加5.3%,占2023年整體農業生產總值約37%,為台灣農業生產中重要的一環。而隨著農畜產業的蓬勃發展,也伴隨大量廢棄物產生,常見的畜產廢棄物有排泄物、死廢畜禽(即動物屍體)及糞尿水等,這些廢棄物若未妥善管理,容易導致水質、土壤及空氣污染,對環境與居民健康構成威脅。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根據農業部統計2023年國內農業廢棄物排放量總計約為493.9萬公噸,近98%為生物性廢棄物,畜產廢棄物占其中之240.4萬公噸,可分為禽畜糞、畜禽屠宰後廢棄物(屠體、內臟等)以及死廢畜禽。其中禽畜糞為大宗,約占229.3萬公噸,並100%採堆肥方式處理,後兩者廢棄物則採化製處理居多,精煉為肉骨粉或飼料油等。畜禽屠宰後廢棄物約有5.9萬公噸作為化製原料,其餘2926公噸採焚燒掩埋;死廢畜禽則有4.6萬公噸作為化製原料,其餘270公噸採焚燒掩埋(主要為掩埋)、2500公噸為堆肥,而尚有3公噸未妥善處理。

沖洗禽畜糞產生大量畜牧廢水 為何不能直接排放河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畜牧業者為了維持畜舍乾淨,大多以清水沖洗,因而會產生大量的糞尿廢水,依據農業部2024年5月底養豬頭數調查報告與2024年第2季畜禽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目前約在養521萬頭豬與15.2萬頭牛,再以平均每頭豬每天產生30公升廢水、每頭牛每天產生200公升廢水換算,每日約產生15.6萬公噸的豬糞尿水以及3萬公噸的牛糞尿水。

若未經適當處理直接排放到自然水體,一方面將造成環境衛生與臭味問題,一方面因畜牧廢水含有糞便、飼料殘渣等豐富的有機物質,當這些有機物進入水體,會吸引大量需氧微生物來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氧氣,導致溶氧量迅速下降。而當水中氧氣幾乎耗盡後,厭氧微生物會開始進行無氧呼吸,這種代謝過程會產生甲烷、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進一步惡化水質環境,衍生臭味與水生動物缺氧致死情形。

因此畜牧場皆須設置廢水處理設施進行廢水處理,多採三段式處理程序:固液分離、厭氧發酵、好氧處理,最後再放流河川。其中糞渣固形物進行堆肥處理,禽畜糞處理通常堆積於場內再由合法廠商定期清運,或有部分牧場利用場內堆肥舍,將禽畜糞與調整材(如稻殼、木屑等)混和後進行堆肥發酵,再將熟成的有機質肥料回饋鄉里農田。若畜禽糞未確實進行堆肥發酵或乾燥加工就直接施用於農田,不僅會造成土壤累積銅、鋅等重金屬,且遇水發酵會導致作物燒根、引發病蟲害等嚴重問題,也會導致異味、病原菌、蒼蠅和其蟲卵孳生,皆會影響公共衛生。

禽畜糞堆肥及污泥去化 皆遇量能不足之問題

根據農業部於2023年11月發布之《畜牧廢棄物精進管理及資源加值計畫(113至116年)》說明,當時禽畜糞堆肥場共計60場,估算年最大處理量能約48.83萬公噸,禽畜糞堆肥場是指使用禽畜糞及其他農業廢棄物等為主原料,從事堆肥商品製造、加工及批發之場所,依經營型態分為2類:代處理堆肥場(由農民、農會或合作社等所設置,接受畜牧場或飼養戶委託處理者)、畜牧場附設堆肥場(僅處理自家畜牧場產出之禽畜糞廢棄物者),但由於設備老舊效能漸減,又因土地使用限制,處理量能及擴展空間相當有限,難以負荷現今畜牧業禽畜糞龐大的處理需求。農業部截至2024年5月的資料顯示,國內禽畜糞堆肥場仍只有68場。

此外,廢水處理其中一環包含污泥處理,2023年全台農業污泥統計產生量為53827公噸,其中以養豬場污泥去化需求量尤大。養豬場雖已建置三段式廢水系統,但廢水排放不合格問題仍然存在,探究原因之一為廢水處理系統淤積污泥,無法去化所造成。若長期沒有把污泥從廢水系統中排出,可能導致沉積硬化而難以抽出,並使廢水池處理空間減少、效能下降,水質亦會變差,而即使將污泥排出,若無妥善去化、堆積在場內,也會造成異味問題,因此將污泥穩定處理與妥善去化成為養豬場廢水處理之關鍵。

污泥排出後常見的去化管道包含堆肥發酵再利用、委託清運業者處理,以及作為植種污泥提供給工業端使用。而前兩者又皆需降低污泥含水率以利後續處理及運送,因此必須將污泥脫水,污泥含水量高導致處理成本亦提高,使得此再利用管道推動困難,無法有效解決污泥處理去化量能不足之瓶頸。

屠體殘渣、死廢畜禽皆逾9成交由化製場 去化管道單一且過度依賴集中處理

台灣每年死廢畜禽產生量約為4萬餘公噸,其中超過9成去化管道為化製處理,2023年畜禽屠宰後廢棄物亦有逾9成、約5.9萬公噸作為化製原料,而根據《畜牧廢棄物精進管理及資源加值計畫(113至116年)》,全台化製場共計9場,每年最大再利用量共約16萬公噸,當任何一場暫停運作,便會對死廢畜禽的處理調度造成影響。此外,化製場也常因異味問題引發鄰近居民抗議,甚至受到行政裁罰而需停工改善,進一步使得死廢畜禽的去化管道更加不穩定,增加非法棄置與非法流用的風險,成為環境保護與畜牧業穩定生產的一大隱憂。

因此,為穩定化製場處理量能,除了異味改善、減少鄰避,也應建立多元去化管道,強化就近就地去化能力,如購置生物處理機處理場內死廢畜禽,增加自場處理,除了能夠分散處理壓力,同時也能將化製原料運輸車跨場清運之風險降至最低。

看不見的異味更是畜牧業一大挑戰 為鄰避轉化共榮之關鍵

由上述可知,除了顯而亦見的廢棄物,造成民眾鄰避情結的畜牧場及化製場異味亦是一大污染來源。畜牧場的異味主要來自動物的糞尿、飼料腐敗及動物本身的體味等,成分包含氨氣、硫化氫、硫醇、三甲基胺、硫化甲基和糞臭素等。由於大部分畜牧場是開放式環境,臭味成分易隨氣流擴散,進而影響周邊居民,加上大量農地被轉為工業或住宅用地,緩衝空間顯著減少,每當季節變換、風向改變或氣壓降低時,畜牧場產生的異味問題就更容易引發民眾不滿,甚至激化成環保抗爭事件,因此亦成為畜牧業主要的環保議題之一。

隨著整體環保意識提升,台灣畜牧業的廢棄物管理尚存在改善空間,畜牧業生產過程中所產出之禽畜糞、死廢畜禽甚至是污泥等,都是生物可分解且能回歸大自然的有機物質,然而畜牧業者若要將這些廢棄物完善處理,需投入設備建置及操作成本,經濟誘因較低,因此若非遭到環保壓力或是法規強制要求,較不容易有農民願意配合。政府將持續協助強化資源化供應鏈,創造畜牧業的循環經濟效益,以提升台灣畜牧業的永續競爭力,成為能與居民共榮共存的產業。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本文出自食力Vol.37季刊《無抗、減廢、更永續!台灣農畜產業的破圈革命》

延伸閱讀
【碳排放】放棄吃肉、降低食物里程不是減碳的終極解答!農畜生產應從土地吸碳加強「碳捕捉」
抗生素飼養的倒數計時:動物健康即是人類健康 無抗飼養不再是選擇題
除了放流河川還有更多利用可能!糞尿資源化能灌溉農田 還能幫助處理工業廢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