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俄烏戰爭下是否該抵制〈胡桃鉗〉 立陶宛文化部長發言重掀激辯

上報
更新於 12小時前 • 發布於 12小時前 • 洪毅
經典芭蕾舞劇〈胡桃鉗〉的俄羅斯背景,在俄烏戰爭下成為敏感議題。圖為2019年12月20日德國艾福特的耶誕市集;胡桃鉗雖然被柴可夫斯基發揚光大,但故事來自德國。

在歐美劇院,耶誕節前夕上演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胡桃鉗〉是長年固定節目,但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這項活動成為立陶宛的禁忌,而藝術與現實政治是否應該一刀切,是這個曾經抵禦蘇聯、如今再次面臨俄國壓力的波羅的海國家各執己見的議題。

《紐約時報》報導,立陶宛是否應重新上演〈胡桃鉗〉(The Nutcracker),隨著10月大選後,本月上旬新上任的文化部長畢魯提斯(Sarunas Birutis)表態喜愛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音樂後,再次受到討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俄羅斯2年前入侵烏克蘭後,立陶宛各界多矢言要與俄國「精神隔離」,但是抵制柴可夫斯基這名活躍於19世紀的俄國作曲家,一直引來正反不一的評論,在立陶宛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院(Lithuanian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 Theatre,LNOBT)內,一些聽眾表示柴可夫斯基「屬於世界,而非俄羅斯」,也有聽眾認為,柴可夫斯基「與烏克蘭的戰爭有什麼關係?」

立陶宛1990年獨立後首任文化部長庫利斯(Darius Kuolys)表示,儘管1991年1月蘇聯曾血腥鎮壓立陶宛,但是他沒有喊停〈胡桃鉗〉及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等名劇,因為他當時與蘇聯鬥爭,就是為了「事物不被禁止的自由」,並指立陶宛文化與俄國文化連結緊密,禁絕俄國藝術會反傷立陶宛。

但立陶宛一些文化圈的人表示,俄羅斯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輕忽,立陶宛國家美術館(Lithua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rt)館長格盧納斯(Arunas Gelunas)表示,莫斯科當局「利用古典文化,試圖將世界的目光從當前的暴行轉移出去」;立陶宛音樂與戲劇學院(Lithuanian Academy of Music and Theatre)院長祖凱耶涅(Judita Zukiene)也表示,俄羅斯音樂必須被「小心看待」,因為莫斯科當局時常利用它們的高影響力在宣傳目的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畢魯提斯表示,沒有理由擔心欣賞耶誕童話故事後,立陶宛人就會心向俄羅斯;不過LNOBT方面已表示,在戰爭結束之前,沒有讓〈胡桃鉗〉重回舞台的計畫。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1991年1月16日的蘇軍鎮壓遇難者送葬隊伍。蘇聯1月試圖鎮壓立陶宛獨立造成14死亡,史稱「立陶宛一月事件」。(美聯社)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Inaka伊納加
    反觀台灣一堆藍白畜生掌權
    12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