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爽
六月末我迎來了女兒的三歲生日。從她托兒所畢業,到上新幼兒園,再到各種畢業活動、新園體驗、入園體檢、情緒安撫,在整個流程結束後,我快忙暈了,也累壞了。過了好幾天,我的注意力和感受力才稍微回到自身。
女兒的三歲生日也是我生育孩子三週年的紀念日。這幾天,我一直在回想三年來的點滴,感觸很多。
一直以來,人們都很重視嬰幼兒的成長。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蒙特梭利說,一個人在三歲前學到的知識,是一生學到知識的一半;心理學家說,一個人在三歲以前造成的心理陰影,要花一生來治癒。對於三歲以下孩子的媽媽,人們貌似只有一句:一孕傻三年。
真的,這三年我感受到的忽視比關愛多,要求比支持多。
在我心情低落、想法極端時,「腹黑」的天蠍座特質讓我想唱:「由來只有嬰兒笑,有誰聽到媽媽哭,當媽兩個字,好辛苦。」
出於育兒需要,我涉獵了不少母嬰類書。我的發現是,母嬰類的書籍,重點在「嬰」,不在「母」。我雖然學會了不少育兒理論和方法,卻不知道應該怎麼安撫自己那顆備受冷落的心。
兒童心理學中有個詞叫「足夠好的媽媽」。我研究了一下,發現背後全是在要求媽媽應該怎麼做。我希望不只我們自己能對自己足夠好,家人、職場、社會也能對我們足夠好。
在女兒吹蠟燭時,我好想做個美美的白日夢,許下三個願望:
1.更名吧,產假
在孩子三歲以前,媽媽們的生活自然與假期矛盾,而且不可調和。
漏尿、漲奶、產後憂鬱、婆媳矛盾、「散裝式」睡眠、「應付式」飲食,都是產婦們面臨的不定項選擇。因生孩子放的假叫產假,不合適吧?
還有育嬰假。一個人帶三歲以下的孩子,是腦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因為三歲以下的孩子是「發電機」。據說,讓一位奧運冠軍陪一個二歲的孩子兩個小時,都把冠軍累倒了。所以,把照顧嬰幼兒的假叫育嬰假,不恰當吧?
這兩個假我都休過。請假前,我怕給同事添麻煩;請假後,我比上班辛苦若干倍,完全沒有度假感。稱其為「假」,會有引發羨慕的誤導作用:老公會不會以為老婆在休假?公司會不會覺得女員工在休息?男性會不會以為女性得到了優待?
據我所知,日本就對此發明了新詞彙。二○二二年,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宣布將「產假」改名為「育業」。「產假」的日語原表述是「育休」,但「育休」一詞給人感覺「不是為了照顧新生嬰兒,而是以照顧新生嬰兒的名義獲得額外的休息」。「育休」的側重點在「休息」,而非「育兒」。小池百合子表示:「我們決定使用『育業』,希望透過這樣的詞彙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育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育兒是一項重要的事業;二是育兒與普通工作一樣,也需要周邊人和職場的配合,需要有團隊精神。
假如我們也將「產假」改個名字,剔除自欺欺人的成分,面對現實,或許更容易讓女性獲得想要的支持。
2.覺醒吧,社區
這三年,我結合自己的感受,再看看網路上媽媽們的吐槽,聽聽身邊朋友們的聊天,得出一個結論:人類的悲喜可能並不相通,但媽媽們的悲和喜重疊度卻挺高──職場壓力、經濟壓力、身材焦慮、健康焦慮、夫妻矛盾、婆媳矛盾……
社區如果有便宜又值得信賴的幼教機構,且不是下午三、四點就關門,那該有多好。社區如果能開設丈夫如何做好新手爸爸、公婆與兒媳的相處之道等系列講座,那該有多好。
社區可以多教教新手爸爸們承擔家務和育兒責任的同時,不忘為產婦提供情緒價值,多教教婆婆們不要自作主張溺愛孩子,多教教三代同堂者彼此相處應有的尊重和邊界。
社區可以為準媽媽們組織通風會,透過過來人的分享,讓已育者釋放壓力、未育者少走彎路。社區還可以為新手媽媽們組織交流會,每半月或一個月一次,讓她們說說帶孩子難事,互相學習經驗,傳遞力量。
社會如果創造出「就算女性一個人也能輕鬆撫育嬰幼兒」的環境,我猜想女性的生育意願就會大幅提升。
3.快樂吧,媽媽
我三十三歲懷孕,自認為做好了我能做的一切準備。
經濟方面,我在本職工作之外,發展好寫作副業;幫手方面,我有有潔癖的老公、退休的爸媽、住得近的公婆;身體方面,我一直堅持適合自身情況的運動,產檢指標一路「綠燈」;心理方面,我讀了幾十本心理學方面的書,瞭解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我即便做了如此精心的準備,我的育兒路也依然充滿坎坷。如果能穿越回去,我會告訴那個自以為準備好一切的三十三歲的自己說:允許一切發生。
在任何情況下,請學會快樂。我們有條件要快樂,假如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快樂。
別苛責自己。很多人說我亂花錢,且花的都是「智商稅」,但我知道我只是在買一雙無形的手照顧自己而已。
請讓我當一個快樂的媽媽。你們就算不配合,也別讓人心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