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奇藤蔓是如何扭曲轉動?為什麼樹木有特定的形狀?蜂群如何達成共識蓋出新家?動物是如何在酷熱和嚴寒中生存下來?當代生態學大師海恩利許用虔誠、尊敬又充滿反思的態度,也就是用「荒野之心」,與大自然對話,幫大家找出答案。
(以下內容摘自《荒野之心:生態學大師 Heinrich 最受歡迎的 35 堂田野必修課》一書,文字、圖片經野人文化授權。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且為閱讀需要已調整部分擷取內容,更多精彩文字請詳見該書。)
野外生長的聖誕樹才有常青樹應有的長相
對住在新英格蘭的我和家人來說,聖誕假日並不是從聖誕夜才開始的。之前我們就會到附近樹木長得茂盛的森林裡,砍下一棵兩到三公尺高的雲杉或膠冷杉,抬著或拽著回家。我們偏愛底部寬大、圓錐形對稱,以及每層輪狀樹枝都長得飽滿的樹。雖然樹的枝葉都還新鮮存活,但我們會以彩色的玻璃球、金線、取自落葉冬青的紅色漿果、雲杉及冷杉的毬果,以及模擬雪的棉花裝飾其上。樹的細長側枝因為裝飾品的重量而稍微下垂,一如它們在林中承載冰雪負重時的彎下,但不致斷裂。樹的頂端則擺上一顆星星。
我們喜歡到林子裡挑選野樹,其樂趣一點也不比裝飾樹來得少。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家人走進森林尋找一棵合適的聖誕樹,已是愈來愈難以辦到的事。雖然住在城市以及郊區的人還是可以到供應商那裡挑選及購買聖誕樹,當作每年的傳統,但我想這種做法會讓我們忘記一棵常青樹的真正長相。由農場栽植的聖誕樹可以用剪刀或電鋸修剪成任何想要的形狀。諷刺的是,在店裡賣得最好的聖誕樹(通常都不是生長在森林中),不是我們認為在野外生長的聖誕樹應該有的樣子。也就是說,這些經過修剪的樹,目的在改進自然。對我來說,那就像是給玫瑰花塗上紅色顏料。
針葉樹靠頂端狹窄的位置爭取陽光
如果我們知道針葉樹的形狀是怎麼自然形成的,那我們一眼就能看出沒有經過改造的針葉樹。針葉樹的造形始於頂部。從夏末之前開始,一路經過秋季和冬季,每一棵冷杉、雲杉或松樹的頂部會長出一根形如鉛筆的垂直細枝,上頭帶有一簇新芽。這根細枝是「領導者」,最終會變成這棵樹樹幹上代表著一年的生長段(位於年輕領導者下方的樹幹,是由一系列之前每年的領導者組成)。任何新芽,或是由新芽長出的細枝,都有成為領導者的潛力,但通常只有位於最中間的新芽,才會變成領導者。至於位於同一頂端邊上的新芽,將會長成為一輪水平生長的側枝。
要是沒有這種機制,常青樹將會朝各個方向生長。在陰暗的樹林裡,每棵幼樹都要與數以千計的其他幼苗競爭,如果是雜亂無章地生長,注定是自殺的行為;因為旁邊以圓錐形以及相對垂直向上生長的樹木,將奪走它的光源。在此競爭中,任何一棵想要存活的針葉樹(其存活率很小),唯一的方式就是來到頂端狹窄的位置,至於向外側方向的伸展則是次要的。樹的優先考量是把能量分配給領導者,如此一來,這棵樹在與其他樹木爭相攻頂的競賽中,才可能勝出。
工蜂體內一把火 需靠蒸發作用來散熱
一隻在熱天裡飛翔的雌性蜜蜂工蜂,不但要對抗炙熱的陽光,同時還要對抗其體內的火爐。為了驅動翅膀,牠會收縮位於胸部的強力飛行肌,速率高達每秒鐘兩百次之多;這種運動程度將產生巨大的熱量。該隻蜜蜂的內在溫度可升至致死的程度(攝氏四十八度至五十度),如果不是因為體型小以及飛行時產生的氣流以對流方式散熱,牠將在飛行一到兩分鐘內被烤焦。
在無風的日子,停留在一朵花上覓食,牠還要面對炙熱陽光的全面衝擊。當蜜囊及花粉袋都裝滿了花蜜及花粉時,工蜂會直接飛回群落,在那裡有數以萬計的同伴擠在一起,每隻的身體也都一樣熱。多虧了蜜蜂在生理和行為上的一些適應,就算在炎熱的沙漠,牠們也能存活並繁榮至今。
利用蒸發作用來散熱,是昆蟲可將體溫降至四周氣溫以下的唯一方法。一隻覓食的蜜蜂在炎熱的氣溫下飛行,頭部的熱感應器就會引發該隻蜜蜂的反應,把蜜囊中的花蜜反芻至牠的舌頭上。當花蜜接觸到空氣,其中的水分將會蒸發,使得蜜蜂的頭部降溫,並帶走附近胸部的熱量。牠還會利用「搖擺」舌頭以及用腳將一些花蜜塗抹在前胸的做法,來增加蒸發的速度。
倚賴蒸發作用來散熱還有一項好處,就是覓食者不但降低了體溫,同時還減少攜帶多餘的水分,因此可節省能量。攜帶較少的水分,覓食者就有更多空間把更多熱量帶回蜂巢,同時也提早展開了將花蜜轉變成蜂蜜(濃縮的花蜜)的過程。
松鼠喜歡糖楓多過紅楓 糖分是能量來源
在我木屋附近的紅松鼠裡,至少有一隻已經習慣了我的存在。前一年夏天,有隻紅松鼠在我的一個鳥舍生養了一窩小松鼠。木屋附近的紅松鼠一般是個麻煩,因為牠們會把木頭間的堵塞物給拉出,作為牠們窩巢的襯墊。我一再的驅趕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反而讓牠們更為膽大。我只是教會了牠們,除了恫嚇以外,我對牠們無害。如今,這隻已被馴化的紅松鼠可讓我就近觀察,看牠熱切且專注地從一棵楓樹跑到另一棵。
在近至兩公尺的距離,我看著那隻松鼠用牠亮粉色的舌頭瘋狂地往上舔著一道條紋。接著,牠又匆匆舔上另一條,或是頭下腳上地爬下幼樹,以直線方式跳向其他的樹木。我想起進入糖果店的小孩興奮到難以自抑的畫面;結果發現,那可是個貼切的類比。這些松鼠(我很快地發現了三隻)是否真的是在採集楓漿,抑或牠們只是在啜飲楓漿,只因為從暴風雪後斷裂的樹枝傷口正好有楓漿流出?
我對松鼠行為的無知反而是項資產,因為那讓我發出這個天真的問題。我以為松鼠是在採集糖分做為能量來源。松鼠喜歡高能量的食物。根據研究,紅松鼠一天的最低能量需求為一百一十七大卡。在我木屋附近,差不多有二十來種常見的樹種,但松鼠只會造訪其中兩種:紅楓與糖楓。紅楓樹漿要比糖楓樹漿稀上兩倍,松鼠顯然喜歡糖楓多過紅楓,對這兩者的喜好又勝過所有其他樹種。
動物的信號有各自的特色 也會同步性發聲
一連好幾個春季,有雄火雞固定前來我的飼鳥器取食;有時是一隻,有時是兩隻或三隻一起。牠們吃完了就走,沒有製造騷動。有些火雞固定啼叫,但通常牠們都躲在空地四周的樹林裡我看不到的地方。我很少看到雄火雞展示自己,也沒看過牠們與雌火雞的互動,除了一次有兩隻雄火雞對一隻雌火雞感興趣。牠們跟在雌火雞身後只有幾公尺距離,雌火雞一度張開牠的羽毛;雄火雞啼叫了兩次,做了一回短暫的尾扇展示,之後牠們就消失在樹林裡了。次日,有四隻公火雞成群漫步經過,但沒看到有雌火雞;牠們都沒有啼叫,也沒有展示自己。
我把那兩隻同步啼叫的雄火雞看成是異常現象,如果其中一隻如預期中推開或趕走另外一隻的話,我是想都不會再去想牠。整個春天,所有其他雄性的林地鳥類都發出信號,維持牠們各自的特性。一隻單獨的山鷸每晚都在空地上方的天空跳舞;一隻松雞在樹林一角咚咚地敲著,不讓另一隻靠近;雄啄木鳥帶著節奏輕敲著,而另一隻從鄰近的地盤與之唱和;每一種林鶯都有自己獨有的歌聲,藉此宣傳自己,為了維護其專屬的地盤。
然而,在我居住的緬因州林區,動物的同步性發聲並非罕見之事。春季裡,林蛙在春天才出現的池塘裡製造喧鬧。今年春天,該池塘容納了約三百個卵團,代表著約有三百隻雌蛙在幾天之內來過這裡產卵,同時還可能有相對數目的雄蛙也來過。雄蛙通常分布在池塘表面,彼此相隔約十公分距離;牠們鳴叫的聲波會在牠們四周產生漣漪。有時,牠們是安靜的;然後會有一隻青蛙開始鳴叫。在一分鐘左右,一隻接著一隻青蛙從牠們藏身的池底腐葉下方跳出,加入鳴叫,重啟騷動。
為了測試牠們的展示是否同步化,我錄下了牠們的叫聲,然後在牠們安靜時回放給牠們聽。果不其然,回放造成了牠們返回池塘表面,並同時重啟合唱,屢試不爽;就算牠們的合唱並不都是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