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好日專訪 ▋有感的形塑・喚度知覺 ▋動物行為治療師 戴更基 - 翻轉認知,以同理、尊重作為飼養之道

日日好日 X 雜誌
更新於 01月16日16:23 • 發布於 01月16日04:12 • 日日好日X雜誌
▲ 圖說:戴醫師與他的愛狗混混

採訪開始時,坐在診間與我們連線的戴更基醫師早已展開他一天忙碌的日程。作為臺灣第一位得到國際認證的動物行為治療師與動物行為專家,早在1991年他就創辦了大敦寵物醫院專診動物行為治療,接下來20幾年間更陸續創辦台灣動物行為資源中心等機構。長年透過寫書、演講、經營自媒體到開設線上課程,不斷向大眾傳達動物行為治療的正確觀念。一路走來他的初衷其實非常簡單,希望透過專業的科學分析增進人們對於動物的理解。

動物行為治療是一道精細且費時的程序,透過專業醫學分析協助飼主理解寵物行為,以採取正確的治療與教育方式,這樣的作法早已在國外行之有年。人經歷生理、心理的病痛時可以向醫師說出自己的症狀,但沒有語言能力的寵物在看診時又該如何表達?此時,飼主就是一座重要的溝通橋樑。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診前須知中,戴醫師十分詳細列出飼主在看診前需要準備的功課,包括:記錄寵物行為問題、寵物家族史、日常飲食量、家中平面圖以及當行為問題發生時,主人期望寵物如何表現等。治療開始前,飼主需要填寫一份大約三至四小時的問卷,幫助釐清寵物在平常種種行為的前因後果,接著再與醫師進行一至兩小時的溝通,比如描述一下為什麼認為寵物是愛玩的、膽小的。透過檢視先天、後天所造成的環境壓力、社交壓力,再依此判斷行為問題與原因,此時若有其他與寵物同居家人們也在場,透過交叉比對描述能更準確的做出分析。

▲ 圖說:陪伴在戴醫師身旁的愛狗「混混」為西高地白梗。

而寵物的行為其實牽涉到牠們複雜的神經系統,動物行為治療就是透過科學檢驗,觀察生理結構如大腦是否有異變,進而判斷行為問題發生原因,在經過層層科學分析後,飼主也會拿到一份詳細的行為門診報告,知道如何治療、配合什麼樣的環境控管以作行為矯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人類對於世界的感受,有賴於各種身體結構的通力合作,而動物也是如此,因為先天限制牠們雖不具有語言能力,卻能利用感官形塑周圍環境,覺知與人類相當不同的世界。例如對貓而言,最重要的感官是「嗅覺」,貓獨有的專屬器官——「犁鼻器」,讓牠能夠接觸空間中的氣味分子後進行分析,進一步感受空間的狀態。所以若一間動物醫院中經常使用強制的方式看診,那麼新來的貓就會聞到曾經來過的貓留下的「Alarm Signal」警告氣味,導致新來的貓感到害怕,而這都是人以肉眼看不出來的。也因為如此,從醫院的外觀到內部空間,戴醫師與團隊都盡量不讓診療室呈現出醫院的感受、氣味,也是為了讓寵物進來後可以不用牽繩、放鬆自在。

▲ 圖說:目前除了在臺中看診,戴醫師也常巡迴全臺講座進行動物行為的知識分享。

「治療寵物行為,懲罰是無用的」
在面對寵物發生行為問題時,許多飼主下意識會選擇打罵,而「治療寵物行為,懲罰是無用的」正是戴醫師一直想向大眾釐清的觀念。在懲罰過程中,更多是以人為中心出發的思考,戴醫師從人類心理學角度分析「因為除了打,你找不到第二個方法,你覺得你起碼做了些什麼,這也是懲罰的概念會一直延續的原因。」懲罰往往是人因無法紓解自己的痛苦,轉而將痛苦施加於他人身上的行為,並無法實際解決問題。

他也請我們想像,假設一隻狗在家很無聊,後來發現只要透過咬鞋子、拆家的行為就能引起主人的注意,而「在演化過程中,對狗而言最大的獎勵就是來自於主人的關注。」因此,對主人而言或許是透過懲罰排解憤怒,但狗因認知能力限制無法分辨,在懲罰後行為強度、頻率反而增加,正是因為飼主不斷將關注放在牠身上而對牠形成了正增強。

人類大約有860億個負責幫我們處理微小資訊的神經元,貓狗的神經元大約在2-5億之間,「牠們的認知能力跟我們是不太一樣的,牠們不會想我去年犯了某個錯,而導致什麼樣後果,牠們是活在當下的物種。」戴醫師解釋。

所以,如果我們從先天認知能力的限制去思考,他認為那麼就「沒有所謂大小便錯誤」的概念,因為大小便對於貓狗而言只是個生理反應,而「牠們上廁所的地方是你不能接受的,並不代表是錯誤的,只是你不能接受。」也因此懲罰行為,在人與動物的認知能力落差下是完全無法有效連結的。戴醫師一再透過翻轉人類本位的思考,提醒我們,「如果你知道科學已經證實了這些,為什麼還需要懲罰呢?」

▲圖說:除了狗,貓咪的行為治療也在戴醫師的工作範疇,圖為他與異國短毛貓Bat。

同理心、尊重作為相處之道

而在日常過程中,飼主如何透過適合的遊戲滿足寵物的感官需求?以與貓玩遊戲為例,對貓而言最大的遊戲是狩獵,而逗貓棒就是用來滿足牠們狩獵行為的玩具。戴醫師建議在飼主開始遊戲前,要先定義逗貓棒模擬的是什麼動物,如果模擬一隻鳥就需要像是在空中飛,而不是只在貓的面前擺動,另一方面也與其視覺範圍有關,因為在25到30公分的距離裡,牠們是無法聚焦的。

同時,因為觀察作為貓的天性,牠需要相應的躲藏空間,所以在籠子選擇上會希望有一半以上空間是遮蔽的會使牠較為自在。回歸到寵物與飼主的關係,戴醫師也以人與人的相處為例,最簡單的相處之道其實就是「同理心」與「尊重」,不要試圖想控制或改變對方,尊重彼此的生活空間,才會是兩方最自在的相處方式。

▲ 圖說:陪伴在戴醫師身旁的愛狗「混混」為西高地白梗。

目前在國外,動物行為治療已是一個發展多年的專業領域,早已累積非常多樣豐富的研究成果,各國政府也持續完善動物福利制度。然而,在臺灣也許是受限於價值觀、或者看待專業的態度等,願意帶著寵物接受行為治療的飼主仍然有限,學科的發展也相較不成熟。

因此,戴醫師持續著手的計畫是希望能夠繼續將更多的國外經驗帶入臺灣,希望在接下來幾年邀請國外多位重要專家學者前來分享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多年走來,戴醫師的堅持始終如一,「我想把臺灣帶到一個很美好的路上。」

文.章郡榕 圖.戴更基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轉載也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26 喚渡知覺 ▌ 

--

與日日好日有更多互動▸

通路總覽→ https://linktr.ee/edisgd.mag

日日好日Podcast 頻道〈更多訪談隨身聽〉→https://ppt.cc/fnYVVx

日日好日X雜誌 FB→ https://reurl.cc/l9e07Y

日日好日X雜誌 IG→ https://reurl.cc/Dd3voR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