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積極推動台灣建設與改革的劉銘傳 最後竟因為「擋人財路」告老還鄉

上報
更新於 2021年05月26日13:06 • 發布於 2021年05月26日13:04 • 李光欣
(取自維基百科)

臺灣建省後,行政區再度重劃, 改為 3 府、11 縣、3 廳、1 直隸州, 即臺北府(含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南雅廳)、臺灣府(含臺灣縣、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埔里社廳)、臺南府(含安平縣、鳳山縣、恆春縣、澎湖縣),及臺東直隸州。成為日後日治及國民政府時代行政區域劃分的基礎。

在劉銘傳的多項改革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賦」和推動「保甲制度」。這次「清賦」是臺灣第一次全面土地調查,藉以確定土地所有人,及清查出有逃漏稅之嫌的「隱田」。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劉銘傳原本還打算廢除大租戶,讓小租戶成為土地所有人及納稅人,引起大租戶強烈反彈,其中包括其得力助手— 出身板橋林家的林維源。劉銘傳不得不改推「減四留六」的折衷方案,將原本「大租」分為 10 份,大租戶拿其中 6 成,4 成交給小租戶,由小租戶來繳稅,官府實質承認小租戶為土地所有人,但免除大租戶的納稅義務。

至於「保甲制度」則具有人口調查及維持治安的功能。以甲為單位,10 戶為 1 甲,10 甲為 1 保,甲設「甲長」,保則設「保正」,透過「連坐法」相互監視,來約束及管理人民,此一制度在日治時期仍被沿用。

另外,劉銘傳在臺任內還大力推動現代化政策,即史稱的「自強運動」(又名「洋務運動」)。臺灣的洋務運動是在牡丹社事件後由沈葆楨開始的,比中國晚了約 20 年,但成果卻後來居上,包括全國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鐵路隧道、第一個自辦的電力公司、第一條電報線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學者許姬雪認為:「因臺灣物產豐饒,茶、糖、樟腦的外貿暢旺,且因地處邊陲,來自中央的羈絆較少,地方大員能放手建設事業,再加上臺灣是海島,民智普遍早開於內地,因此不僅未形成改革的阻力,反而是促使現代化的幕後助力。」1891 年,劉銘傳因基隆煤礦「弊案」(其實是「擋人財路」)而離職,告老還鄉,由邵友濂繼任,改採緊縮政策,不少「新政」中途喊停。

 

*本文摘自《手繪圖解.台灣史:寶島古今全知道!在地人不可不知、外國人值得一讀,閱讀百則關鍵大事,快速掌握台灣歷史來龍去脈,原來台灣是這麼回事!,西北國際出版。

【作者簡介】

李光欣

淡江大學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畢業。曾任平面媒體記者、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作家。曾獲第二十八屆金鼎獎專題報導獎。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3
  • 原來台灣鯛很早就有了,長知識了
    2021年05月26日15:16
  • 塵埃
    這不是歷史,是一直在上演的劇情!!
    2021年05月26日14:26
  • Cody Chen
    非常正常擋人財路的人好運馬上跳車安全下庒.硬摃上嘿嘿嘿???????
    2021年05月26日13:2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