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Gill Li PHOTO/ 王文彥 部分圖片提供/STIMLIG
綜觀世界家具市場,義大利有《Moroso》、《Magis》;丹麥有《Hay》、《Mutto》、《Norman Copenhagen》、日本有《KARIMOKU》,台灣雖有強大的設計能量,但在家具市場中卻鮮少見到品牌推出。其實,在新一代設計展中,不乏看到學生對於居家環境的想像,但因製造的成本昂貴,品牌經營難度高等,讓許多創意胎死腹中。曾在歐洲留學的設計師Ryan和Jasmine,以旁觀者眼光檢視國內設計環境,看到設計的可能與台灣的困境,不希望這塊土地充斥復刻產品,設計迷只能仰賴進口品牌。於是在回台後創立混血傢俱品牌《STIMLIG》,與兩位外籍設計師合作,融合設計思考與台灣工廠製造力,意圖在家具市場的這塊版圖空缺,立足台灣、放眼國際。
有別於許多設計師,先推出完美的作品再開始漫長的宣傳,期待千里馬找到伯樂,《STIMLIG》則反向操作,在產品出爐前,便先組織好受眾、定價,再以成本回估設計手法與材質,初期以募資試水溫,掌握數量及庫存,讓品牌不斷注入活水持續運轉。
設計師Ryan與Jasmine。
作品《巴雷高腳椅》。
他們提倡家具設計融入生活美學。
「希望成為設計與製造間的橋梁,將好的設計交由好的工廠生產製造,讓好的家具以合理價格進入生活。」,以這樣的理念推出的第一個作品《巴雷》,靈感發想自芭雷舞者曼妙舞姿,這項發源於15世紀的舞蹈將人體體態推向輕盈極限,《巴雷》取交叉的舞姿作為椅腳結構,在高密度的泡棉座墊上設計了符合人體坐姿的弧度,並使用恐快失傳的的實榫技術,在接合處沒有使用一根釘子。
為了實現台灣製造讓他們吃足了苦頭,長年的代工思維造成設計者與製造者巨大的橫溝,好不容易找到了可以合作的工廠,卻擅作主張修改設計,差點讓專案賠錢收場。雖然如此,他們並不放棄台灣製造的初衷,並陸續推出邊桌、長桌及高腳椅,今年剛換了寬闊的辦公室,裡頭放著許多實驗性的創作,亦留下不少半成品的點子,也在裡頭看到《STIMLIG》的經營哲學,就算天馬行空也要接地氣,平衡設計師與消費者的觀點,創造雙贏。
每張椅子都經過多次的舒適度調整。
作品草圖。
簡約的外型,不論在商空或住宅空間皆可融入。
目前團隊成員除了Ryan與Jasmine外,還有建築師Guillaume Thomas與設計師Darya Zuyeva,四人以雲端辦公室模式合作,並每年定期在各國展會見面。雖然作為國產品牌,但在創立之初就將自己放在跨境品牌的位置上,積極參與國外家具展會,提高品牌能見度。而親民的定價策略,使台灣人買得起,到了歐洲加上稅制也恰符合行情,在銷售上更顯行雲流水。在採訪的同時,兩個人邊說著國外留學的經歷,邊秀出電腦裡在工廠與師父一同研發的過程照片,看似光鮮的設計工作裡,背後盡是汗水。然我們還是樂於看到海歸設計師帶著經驗,豐富台灣設計圈的生態,抑或是用不同的角度看見設計商業化成功的各種可能。
作品《巴雷扶手椅》。
STIMLIG今年剛換了新的辦公空間。
在採訪中可感受到兩人合作的默契及愉快的氛圍。
#設計創業 #傢俱設計
STIMLIG
STIMLIG致力於提供生活美學概念,品牌名稱結合了德文Stimmung與Selig二字,代表著被祝福的氛圍,也蘊含了STIMLIG對設計美學及品質的追求。我們透過不斷得創新與創造,並結合新的商業模式,期望讓設計能更接近生活,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WEB. https://www.stimli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