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乳癌病友人工血管 能就拆有需要再裝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更新於 2019年06月30日04:00 • 發布於 2019年06月30日04:00 • Yahoo奇摩編輯部

人工血管是乳癌治療必備工具,但不少病友因擔心復發,療程結束後仍留置人工血管,造成生活不便。有醫師指出,復發率因人而異,病友無須擔心復發而留置人工血管,能及早拆就拆,有需要再裝。

人工血管是乳癌治療必備工具,但不少病友因擔心復發,療程結束後仍留置人工血管。雖醫療發展,醫界有新思維,病友無須擔心復發而留置人工血管。(乳癌防治基金會提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65歲的玉燕女士107年左側乳房莫名出現硬幣大小的瘀青,就醫確診為早期HER2乳癌,腫瘤直徑約3.8公分且癌細胞已侵犯淋巴,手術切除病灶後需接續化療和標靶藥物治療。玉燕在術後藥物治療期間,因多次人工血管感染而引起發燒和嘔吐等不適,直到完成化療,在醫師評估下拆除人工血管,將剩餘的標靶治療以新劑型藥物替代,才終於擺脫反覆感染和行動不便的困擾。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乳癌治療中人工血管是常見且必備的工具之一,原則上HER2乳癌患者完成化療療程後即可摘除,但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患者在化療甚至標靶治療後,繼續留置人工血管2至3年,日常生活大受影響。乳癌治療會用到多種靜脈注射型藥物,為減少患者挨針次數、縮短護理人員找血管時間,及減少反覆打點滴引起的瘀血或出血等問題,人工血管有其必要性。但人工血管對人體來說畢竟是一個異物,研究已發現人工血管長期留置體內,可能增加感染、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血胸或氣胸等潛在風險。張金堅說,很多病友都希望能拆掉人工血管,因人工血管可能造成手臂活動受限、有異物感,也有一部份人覺得,裝著人工血管好像時時刻刻都提醒著自己是病人、感覺心情不好。不過很多乳癌病友選擇留置人工血管,多是因為擔心乳癌還會復發,若復發,後續還要再動刀重裝血管很麻煩。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表示,人工血管的「拆」與「留」是一個存活議題,也就是生活品質和癌症復發機率的拉拒戰。以乳癌類型中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乳癌為例,因有較高的復發和轉移機率,過去醫界認為患者在完成半年的化學治療和一年的標靶治療後,人工血管仍需留置體內2年以上,以免癌症復發時需重新找位置裝設人工血管的麻煩。葉顯堂表示,隨醫藥進步,HER2陽性乳癌邁入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的時代,患者復發風險已大幅下降,愈來愈多醫師傾向「能及早拆就拆,有需要再裝」的作法,因人工血管的拆裝過程很簡單,患者沒必要為了小小的復發風險,而長期犧牲生活品質,承受可能感染的風險與活動不便。拆除人工血管的時機點,葉顯堂表示,HER2陽性乳癌患者確診或復發時,標準需同時接受化療和標靶治療,當2種治療都結束,人工血管即可功臣身退,是為第一個時機點。第2個時機點則受惠於先進的醫藥研發技術,隨著皮下注射劑型乳癌標靶藥物的問世,藥物不需經靜脈輸注也能發揮相同的抗癌效果,有機會讓人工血管在化療結束後即拆除。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雖然儘早拆除人工血管是絕大多數乳癌病友的期望,新劑型標靶藥物的發明也有機會縮短人工血管留置人體的時間,但每個人的病況和照護情況不同,建議患者先與醫師充分溝通,再決定合適的人工血管拆卸時機。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