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早療成功案例?有啊!我自己就是啊!」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梁忠詔,這樣爽朗的笑著說。
今年60歲的梁忠詔,幼年曾罹患輕微小兒麻痺症,左右腿粗細不一,至今有一點長短腳,但外人不仔細看不出來。50多年前父母帶著他到處求醫,看遍中西醫、接骨、熱敷、按摩,也特別送他去學游泳復健,做了各種努力避免讓肌肉攣縮。梁忠詔不諱言,小學時常被同學嘲笑「掰咖」,但不服輸的他認真投入課業,也和一般同學一樣跑步、打球,心理上並沒有太大陰影。
「我自認為很 lucky(幸運),至少不用穿鐵鞋、拿拐杖」,梁忠詔親身感受到早療的好處,立志從醫,希望協助更多病患扭轉人生。早在1996年早療概念尚未普及,他來到花蓮慈濟醫院就結合醫師、物理、職能、語言、心理治療師、社工師及特教老師,成立了全國第一所「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因此獲早療領域最高榮譽棕櫚獎、花蓮縣醫療奉獻獎、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等。
偏鄉孩子來不了醫院,醫生親自到府
走進花蓮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走廊上排著滿滿的小朋友鞋子,有種「門庭若市」的感覺。梁忠詔聽到這形容,忍不住苦笑喊了一聲「阿彌陀佛」,醫生從不希望有這麼多需要早療的孩子上門。走廊上跑來跑去的小朋友,不時拉著他叫「醫生阿北」, 他也親切拍拍孩子們的頭,問問最近復健的進度。
家住花蓮市的家長張雅萍說,三年前要不是因為打疫苗時護士提醒,帶孩子來看醫生,很可能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時機。他的兒子原本被診斷為自閉症,三年來努力做各種物理、職能和語言治療,如今身形壯碩的六歲孩子,幾乎看不出有太大異樣。她心中對梁忠詔和治療師們充滿感激。
梁忠詔在花蓮投入早療已經30多年, 除了在醫院看門診,他每個月固定下鄉一次, 從花蓮市開車往南到90公里之遙的玉里鎮,單趟車程就要1.5個小時。《親子天下》採訪團隊於周二早晨跟著梁忠詔,車行在美麗的花東縱谷間,第一站先去探視符合「在宅鑑定」的臥床老人,他必須親自看看、觸摸病患的肌肉狀況、有無反應等,回去才能開出評估報告。
第二站來到屬於「極偏遠地區」的玉里鎮長良國小附設幼兒園,評估一位原住民小女孩,已經3歲卻只會講單詞無法組句,駐點社工注意到她的媽媽領有智能障礙手冊,加上家庭環境刺激不足,專程請梁忠詔南下來看看。
第三站則是偏僻的一戶民宅,3歲2個月男童一雙大眼非常靈活,但還不會講話,社工懷疑他的認知或聽力可能有問題,梁忠詔一眼就看出,這又是一位遲緩兒。
之所以大老遠下鄉一趟,正因為這些偏遠、弱勢家庭沒有能力帶著老人或孩子到醫院,「既然他們來不了,醫生就下去」,梁忠詔很乾脆的接下這個任務,自嘲「校長兼撞鐘」,二十多年來已服務了近千個離醫療體系太遠的偏弱家庭。
花東地區最特別的是,高風險與弱勢家庭多,社工的敏感度要很高,一旦發現孩子發展落後,要盡快轉介給醫院。每月梁忠詔只要一接到社工通報個案,總會盡快排時間下鄉,因為評估報告、行政作業流程都需要時間,早療團隊希望趕在下一個學期開學前,為有需要的孩子爭取到特教巡輔老師,和相關的特教、醫療資源,「早期介入早期治療,當然有父母的支持最好,但少了家庭陪伴的,就由我們這些醫師、治療師來陪」,他舉例像運動、社交功能都需要協助建立,整合物理、職能、語言、心理四個專業領域,從學前一路銜接到幼兒園、小學,就能盡量減低將來面對的困難。
照顧花蓮一半以上的自閉兒
梁忠詔明白對於遲緩兒來說,復健與治療是一條慢慢長路,但至少讓孩子們知道有人在支持他、當他的靠山,「就像媽媽一直是我的治療師,我沿路都有這個靠山」,這位60歲醫師只要提起媽媽就紅了眼眶,「她總是鼓勵我『和別人沒什麼不一樣』,把我當正常人,所以我也覺得自己很正常,到20幾歲也沒申請過什麼身心障礙手冊」。從小看著當小學老師的媽媽不但讓親族七、八個堂兄弟放學後,都來中壢家中義務指導功課,還供應便當,這樣慷慨無私的精神深深影響了他。
「我們常常開玩笑說,管轄的是全台灣最大面積地區,有時還跨到台東」,梁忠詔深知花東早療困難點在地處偏遠、留不住人才,因此他致力整合資源,「我們付出一點點,他們就能獲得很多」,為此1996年與當時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郭煌宗(現為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顧問)共同成立「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整合醫療與教育、社福,讓早療效果加乘。協會主任魏任儀說,梁忠詔的付出不只一點點,他甚至把自己的房子無償借給協會使用,長達18年。
因為花蓮慈濟復健科成功經驗,後來陸續成立的台北、嘉義縣大林、台中等所有慈院復健科,都委由梁忠詔規劃,規模越來越大,這樣的一站式服務照顧了全台灣很多家庭,這是梁忠詔從醫生涯中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育有三個孩子的他,對家長也很能同理。「全花蓮一半以上的自閉兒童,都來過我們聯合評估中心,我都看過,一眼就知道是不是」,梁忠詔很有自信,但也怕直接斷定會傷了父母的心,他寧可多花點時間聊天,等到家長問起「我的小孩是不是有一點自閉?」再回「很像,但建議先評估,也可以再去小兒心智科掛號看看,快點安排早療及特教介入」。即使告知病情也運用技巧、盡量用家屬能接受的方式,這是屬於梁忠詔這位大老級醫師的溫柔。
不想占用身心障礙名額,也不太喜歡報獎的他說,「我們要特別關注那落在最後5%、先天有障礙的孩子,當醫生的人更要有這種情懷」,他舉例,20多年前常見極重度孩子天天坐在輪椅上,肌肉缺乏伸展而併發攣縮,實在於心不忍,經過這麼多年努力幾乎已不再有這種案例;而聽障小朋友經由人工電子耳的訓練,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講話,甚至嚴重脊髓損傷的小病患歷經開刀、復健種種痛苦,最後念到大學社工系,回來看他還親熱的叫一聲「梁爸」,小病人們給他的溫暖回饋,就是推動他拖著有點累的腳、繼續往前走的力量。
(責任編輯:劉映均)
📌你家孩子也是「小烏龜」嗎?孩子發展進度緩慢怎麼辦?立即點開親子天下最新專輯【小烏龜世代 早療家庭指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