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研究報告】科技大事:鴻海(2317)科技日、Apple 第二次秋季新品發表會,投資機會在哪?

CMoney
發布於 2021年10月21日06:24 • 賴思達Star

 

本週科技大事:鴻海(2317)科技日、Apple 第二次秋季新品發表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本週台股擁有許多科技大事加持,包含鴻海(2317)於 2021.10.18 舉辦年度科技日,以及 Apple 於 2021.10.19 舉辦第二次秋季新品發表會「Unleashed」,這些大廠分別發表了哪些產品?相關供應鏈的機會又在哪裡?

 

鴻海(2317)科技日推出 3 款電動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首先在鴻海(2317)科技日方面,如市場預期展出 3 款電動車,包含 Model C、Model E、Model T。其中 Model C 是以電動車開放平台打造的首款車型,定位為平價 SUV,訂價低於 100 萬台幣,與一般燃油車價格相當,可望藉此擴大電動車品牌滲透率,預期最快將於 2023 年在台灣上市,目前已經有部分客戶正洽談中。Model E 則是與義大利設計公司 Pininfarina 共同開發,定位為豪華旗艦轎車,目標客群為中高端消費者及商務人士,可提供人臉辨識與智能聯網,尚未公告明確的上市時間及售價,不過市場普遍預期上市時間將晚於 Model C。而 Model T 定位為電動巴士,能滿足美國聯邦運輸管理局(FTA)法規標準,在滿載條件下,最大爬坡能力可達 25%,並搭載內輪差警示及盲區警示系統,已於 2021 年 7 月與台灣三地集團旗下北基及高雄客運簽立 MOU,預期 2022 年就可開始交車。

 

電動車將於 2022 年陸續貢獻鴻海(2317)營收,且可望於 2023 年有顯著效益

在科技日會上,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電動車最快在 2022 年就會陸續有營收貢獻,貢獻來源包含 Model T 以及電動車相關零組件,並且在 2023 年可有顯著效益,預期貢獻來源為平價款 Model C,以及 23Q4 底將開始在俄亥俄州車廠量產 Fisker 旗下 Pear 平價電動車,該工廠目標在 2024 年達到年產量 25 萬輛。另外與泰國國家石油(PTT)合作的泰國生產據點,也預期將於 2023~2024 年開始生產,目標為年產量為 15 萬輛。針對其他生產據點的規劃,劉揚偉表示下一步將在歐洲、印度與南美等地設立工廠,其中在歐洲方面可能會間接與德國車廠合作,南美洲則是高機率選擇在墨西哥。

 

整體而言,鴻海(2317)在電動車發展將持續專注在電機、電池、軟體產品,並與相關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在電機方面,先前與日本電產成立合資公司,業務將包含馬達電機系統及各種車用電機相關產品技術研發;在電池方面,先前分別入股入股碩禾(3691)以及SES,又攜手碩禾(3691)、榮炭(6555)、中碳(1723),簽署材料開發合作備忘錄,加速開發電動車電池負極材料,衝刺磷酸鋰鐵電池製造;在軟體方面,與 Stellantis 成立合資公司 Mobile Drive,共同開發先進智能座艙和車聯網服務的解決方案,也完成對中國自駕車軟體開發業者 AutoCore.ai 的投資,融資主要用於加速 AutoCore.OS 智慧移動的產品實現,有助於發展自動駕駛技術。

 

長線看好鴻海(2317)佈局電動車,且短期營運有 iPhone 13 旺季加持,評價低估

雖然電動車對於鴻海(2317)短期營運貢獻有限,不過在年度科技日如期展出 3 款電動車,且平價款定價將低於百萬元新台幣,已向投資人證明集團相當積極發展電動車,更目標在 5 年後成為集團內下一個兆元產業。

 

展望鴻海(2317)短期營運動能:1)Phone 13 系列的組裝訂單分配中,囊括頂規 6.7 吋 iPhone 13 Pro Max 全數訂單;6.1 吋 iPhone 13 Pro 訂單約 8 成;6.1 吋 iPhone 13 也有 68%,整體取得約 70% 訂單,相較 iPhone 12 系列的 73% 小幅下滑,主因中國立訊加入 iPhone 組裝競爭行列,然而新機初期備貨量預期為 8,500 萬~9,000 萬,相較 2020 年的 7,500 萬~8,000 萬增加 1~2 成,仍有利於成長動能、2)預期 2022 上半年 Intel、AMD 皆將推出新伺服器 CPU,可望帶動新一波換機潮,雲端服務供應商(CSP)預估 2022 年將接近雙位數成長。

 

市場預估鴻海(2317) 2021 年 EPS 為 9.62 元(YoY+31.1%),並預估 2022 年 EPS 為 10.76 元(YoY+11.9%),2021.10.20 股價為 107.50 元,以 2022 年市場預估 EPS 計算目前 PE 為 10 倍,位於近 5 年 PE 區間 8~16 倍下緣,考量 2021 下半年為 iPhone 拉貨旺季且電動車布局更加完善,目前評價仍低估,PE 有望向 12 倍附近靠攏。

 

Apple 如市場預期推出 2 款搭載 Mini LED 的 MacBook Pro

而 Apple 在第二次秋季新品發表會則如期推出 2 款 MacBook Pro,分別有 14 吋、16 吋機型。14 吋可搭載 M1 Pro 晶片,16 吋除了 M1 Pro 還可選擇 M1 Max 晶片,皆採用 5 奈米製程,也皆為 2+8 核心架構,CPU 效能皆比前代 M1 提高 70%。GPU 方面,M1 Pro 的 GPU 最高為 16 核心,比 M1 快 2 倍,而 M1 Max 的 GPU 最高為 32 核心,比 M1 快 4 倍。顯示器則是搭載 Mini LED 技術,共採用 1 萬顆 Mini LED 背光,並擁有 120Hz 刷新率。鍵盤方面拿掉 Touch Bar,且使用機械鍵盤以及鋁金屬機身。市場預估 2021 年搭載 Mini LED 的 MacBook Pro  出貨量約 200~250 萬台,並預期在效能大幅提升的新機種推出,以及全年出貨下帶動 2022 年銷量大幅增加 100~150% 至 500 萬台。

 

預期 Apple 在 2022 年擴大導入 Mini LED,出貨量上看 1,500~2,000 萬台

先前市場傳出,Apple 已終止與三星在 iPad Air 的 OLED 合作,主因不滿意單層結構 OLED 的亮度與壽命,希望改採雙層結構,但三星考量雙層結構良率與成本後有意提高售價,雙方談不攏而破局。

 

市場預期,Apple 將在 2022 年持續積極規劃新一波 Mini LED 產品設計,從高階市場進軍至商務或消費型產品,包含 iPad 系列將推出較平價的 Mini LED 機種,以及原本使用傳統 LCD 背光的 11 吋 iPad Pro 也有機會採用 Mini LED;MacBook 系列則預期將導入至主力機種的 13.3 吋 MacBook Air,有望推升整體 Mini LED 市場規模快速成長。

 

市場預估 2021 年 MacBook Air 出貨量約 550~600 萬台,預期在 Mini LED 導入下,將帶動 2022 年銷量可望年增 3 成至 800 萬台。整體而言,在搭載 Mini LED 的 iPad Pro 及 MacBook Pro 陸續推出下,預期 Apple 在 2021 年 Mini LED 終端產品出貨量約 600~650 萬台,而在擴大導入 Mini LED 設計趨勢下,2022 年出貨量可望上看 1,500~2,000 萬台。

 

富采(3714)、台表科(6278)面臨中國競爭不利議價,惠特(6706)為 Mini LED 首選

然而 Apple 為了改善成本結構,將新增更多供應商加入,預期富采(3714)將面臨三安光電、歐司朗競爭;台表科(6278)將面臨立訊競爭,使整體出貨 ASP 受壓抑,且不利於評價。不過考量惠特(6706)點測機市佔率達 5 成以上,分選機市佔率更高達 8 成以上,短期內仍將是 Mini LED 設備領域的龍頭廠,競爭對手壓力較小。

 

市場預估惠特(6706) 2021 年 EPS 為 10.85 元(YoY+111.9%),並預估 2022 年 EPS 為 11.9 元(YoY+9.7%),2021.10.20 股價為 205 元,以 2022 年市場預估 EPS 計算目前 PE 為 17 倍,位於上市以來 PE 區間 12~35 倍下緣,考量各大品牌廠持續導入 Mini LED,目前評價仍低估,PE 有望向 20 倍附近靠攏。

 

如果你喜歡我的這篇文章,歡迎按讚 + 追蹤我的粉絲團

1.洞察產業趨勢

2.分享個股資訊

3.追蹤盤勢看法

⇩ ⇩ ⇩ ⇩ ⇩ ⇩ ⇩ ⇩ ⇩

 

*本文章之版權屬筆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本文章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仍須謹慎評估,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點開加入CMoney理財寶LINE官方帳號,一天一篇理財好文,投資自己的腦袋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