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專訪】
文化是城市的象徵,是社會進步的指標,文化在妝點亮麗的同時,也在與民眾的對話下建構國際接軌的多元媒介。向有文化城市美譽的臺中市,在以文化政策的落實與文化建設推動具體化展現聚焦效益之際,讓這座城市在綠化減碳、科技文化與永續發展的步移中,找到創新的極大化價值。文化來自人性,深植人心,用視野觀察,以心靈體會,臺中市確實在導引時尚風潮與人文素養的薈萃交織中看見傳統與創新的交融美感,城市的美驅動市民的投入參與,質的提昇讓大家謹守家園的心格外凝聚,也讓那份真誠與感動自然流露。
難得的機會,和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局長陳佳君有近距離的訪談,辦公室外的溫煦午後陽光灑進,好心情寫在大家的臉上,談文化、聊創意、論政策、說故事,陳佳君局長話匣子一開,真情盡現。
公務生涯中經歷臺中縣市分治與合併時期,在中央與地方的職務歷練,讓陳佳君局長的文化治理與文化多元眼界更具深摯情懷,隨著社會發展的歷程展現與時俱進的契機。在文化發展伴隨著社會與經濟活動的提昇與深廣延伸的同時,更讓生活周遭環境與人的互動產生親密對應。無疑的,文化把大家緊緊相連,深深吸引,那是追求生活品味與生命價值的體現,所以在既定的文化政策擬定與舖陳中,皆需建構以市民及社會大眾為本所導入的文化元素與滋養,讓文化廣義的發展更具全面性,讓文化更直接感受,更能發揮人性的光影,也是陳佳君局長的所為所本。
臺中市的文化資產保存在歷史的封塵中逐步廓清明淨且邁向新的史頁。陳佳君局長表示,文化資產是文化記憶的一部份,在都市開發的過程中總是會面臨阻力,讓文資的維護受到挑戰,但既是文化景觀的呈現,在溝通協調的經驗中,市府總是以誠心誠意的態度與立場,畢竟文資保護也是文化施政的一部份,在縣市合併後的新舊市景所帶來的文化轉型,更是與在地生態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文化多元的城市總有著豐富資源整合後的轉化效益,賦予城市新的面貌,從定位上到國際介接,從公辦美展而成為全球重要美術交流平台的「大墩美展」,或是每年吸引百萬人次參與的「臺中爵士音樂節」,創造城市品牌,從本地到國際參與,這是文化生命力的展現,節慶活動的設計呈現,吸納企業主參與其中,建構視覺與身心靈的提昇,文化的質感與深廣厚度的營造才能具體擴散。
文化局掌管的業務繁雜多元,但也在眾志成城下搭起文化的場景,提供給創作者紮實穩固的舞台得以賣力演出,從視覺藝術到展演劇種,為創作者找到新生啟動的契機。陳佳君局長指出,從市立美術館、大墩文化中心到中師大、東海大學等學術機構,藝術發展過程中凝聚了企業主及藏家的挹注,這是個良性的轉變,讓創作者與市場對話,如臺中藝博會的舉辦讓文化局在推薦藝術家的人才培育與商業機制中,都讓藝術的推廣與發展得到平衡。以當代美術為定位與目標的臺中市立美術館,涵蓋了臺中以美術科系為主的大專校院,讓藝術創始在臺中生根茁壯。在傳統與創新中,將漆畫、雕塑等多元美術發展資源做整合再放大,也是館藏的根本所在。
備受關注與期待的「臺中綠美圖」興建,在主體建築硬體建設完成後,今年8月將進行內裝配置工程,這將是與民眾關係密切的重大建案。陳佳君局長說:「文化是一門好生意」,商業活動在增加文化的機制與效益後,文化的認同感與消費力將大大提昇。對於文化政策與事務的推動,她也認為市民的素質與修養在文化活動的參與度上,透過教育的手段讓效能迭次彰顯,業務的改變也將因應市場的變化而做調整。
「隨時迎接挑戰,也做好萬足準備」陳局長表現出事在人為的決心。就如同老房子改建、眷村保存修護的再生、社區營造的設計等,都能看到古蹟活化的軌跡,從建築聚落到考古遺址,將老街活化至文化觀光,都可說是文化的另一種呈現。文化政策推動有其階段性,文化事務的推廣更有其步驟性,文化的兼容並蓄方能讓城市發展更加豐沛底蘊且充滿活力,也是文化局的執悟與專注落實推動的政策目標。
在文學與IP的整合串流,活動規畫執行的SDGs,讓陳佳君局長的思維更加寬廣靈動起來。陳佳君強調「文化不是消耗,也能為環境永續盡份心力」,她在文藝活動中關注「碳足跡」、「碳排量」與「碳數據」,每場音樂會或展覽活動,她用碳的排放數與標準規範的對應,是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觀察與力行的指標,導引市民學習與遵行,重視與推廣節能減碳,她相信會看到進步的效果,人民帶動城市的偉大,政策導引、身體力行,是文化價值的實踐。陳佳君局長務實臻進,願景永續,在城市亮點中賡繼造巢逐夢,真誠付出,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