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讓一眾企業主重修 20 多年的課!ESG 對於倫理的重視,才是公司長期獲利的基礎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2022年02月16日23:55 • 發布於 2022年02月16日14:35 • 盧廷羲

從 2020 年開始,ESG 在 ETF 市場爆紅,像是永豐台灣 ESG(00888)、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都是股市熱門關鍵字。ESG 指的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其實早在 1998 年就有概念原型。

為什麼 24 年前的觀念,這一兩年會熱起來?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王致遠指出,這要回歸到 ESG 的本質,也就是探討什麼是倫理。他指出,倫理不只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好不好、有無違法,因為我們很難定義何謂對錯。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20 歲的男生,想跟 16 歲的女生結婚,你們覺得可行嗎?」這是王致遠在《倫理與領導》課堂中拋出的問題。「應該可以?那他改跟 14 歲的女生結婚呢?為什麼就不行?法律等於倫理嗎?」

王致遠解釋,倫理問題看似很簡單,人們卻不一定執行得好。重點在於,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沒有全然的是非對錯準則。就好比,從小我們就被灌輸要堂堂正正,但你能保證自己的行為準則,真的很符合倫理道德嗎?

關於判定對與錯,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啟蒙時代的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等哲學家,他們提出各種觀點,像是正義論、功利主義、絕對道德主義、社會契約論等,「幾千年來,思想家都定義不出全然的『對與錯』,代表我們判斷事情,也不能陷入這樣的二元框架。」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他認為,倫理並不光是談對錯,而是「在一個國家體系中,人們願意接受、默認社會運作的基本規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在於,倫理標準具有延展性,是與時俱進、會變化的。像是早期的蒙古採取共產主義,所有人都能分到同等資源;鐵木真上任,就實施英雄主義,從此刻起,「狩獵者能分到比較多食物」就成了倫理規範。

隨著這幾年環保意識抬頭、企業社會責任(CSR)興起,帶動 ESG 熱潮,人們重視這幾個準則,它們就會成為倫理的一環,這時當企業隨意排放汙水、不顧環境安危,就會被評為違背倫理道德。王致遠表示,企業倫理大致可從 3 面向來討論,順應社會倫理趨勢、跨國倫理問題、職場工作倫理等。

利潤與倫理未必是兩難,長遠來看可能殊途同歸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唯一責任是把利益極大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就曾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幫股東賺錢。

然而,在 20 世紀後,所有企業幾乎都重視倫理。王致遠分析,最根本的現象是,許多企業發生醜聞,社會對於企業的本質,出現了新的思考,使得企業逐漸在意員工、供應商等利害關係人。

舉例來說,我們在夜市看到攤販的互動,A 攤販沒有客人的時候,會願意把座位給 B 商家的顧客使用,顯示夜市攤販對於競業的「尊重」,而這種互相的精神,也與當下的社會趨勢有關,像是愈來愈多企業強調競合策略。

那麼,當企業在利潤與倫理之間遇到兩難,該如何抉擇?王致遠指出,應該要以順應社會趨勢為主,做出改變,雖然損失眼前利益,但長遠來看,不一定會吃虧。

美國清潔公司莊臣(S.C. Johnson & Son)在 1980 年代向陶氏化學(Dow Chemical)購買一項專利「Saran wrap」,藉由化學物質,強化保鮮膜隔絕氣味的能力,是市場技術領先者。

然而,當時社會出現反對聚氯乙烯(PVC)聲浪,要求莊臣下架此產品。儘管莊臣解釋,「Saran wrap」使用的是聚偏二氯乙烯(PVDC),對人體沒有影響,但社會大眾很難區分 2 種聚合物差別。

面對社會大眾的疑慮,莊臣替換掉原料,為了隔絕氣味的效果,投入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00萬元),找尋 PVDC 替代原物料,但最終沒有成功。於是,他們不再使用 PVDC,放棄保鮮膜強化隔絕氣味的優勢。在找尋替代原物料的過程中,莊臣還建立了一份「綠名單」,將各項原物料分級、標註是否可以回收、對環境是否有害,並告知社會大眾。從 1886 年創立至今,莊臣仍在家庭清潔領域占有主導地位。這個例子可見,利潤與倫理,即使當下看起來是兩難,卻不一定是對立關係。

順應社會趨勢,只是第一步,隨著企業茁壯,到國外發展,又會遇到新的倫理挑戰。最常見的是,兩國的倫理規範截然不同。例如,企業到了中國做生意,可能遭遇「給官員好處」的潛規則,但對美國公司而言,拿廠商紅包,已違反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

王致遠指出,面對類似情境,有 2 項參考指標。首先是,你要在國外做的事情,有無違背「普世價值」;其次則是有無違反母國法律。如果母國對於你的行為,採取不贊成、不鼓勵的態度,但也沒有違法,則可以考慮入境隨俗。

各國規範不同未必是倫理差異,也可能源於經濟落差

然而,有一種情況並不是兩國之間的倫理觀念差異,而是源於經濟落差。宜家家居(IKEA)1990 年代到印度設廠,生產地毯、窗簾,他們有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簽訂禁用童工的條約,但印度、孟加拉沒有簽署,國家並未禁止童工。

後來有媒體拍到,IKEA 在印度的下游廠商,疑似大量使用童工,儘管經過查證,發現此爆料是移花接木的手法,但南亞國家的童工問題,仍未解決。如果你是 IKEA 管理層,該怎麼做?

結果,IKEA 創辦許多中途學校,給童工讀書機會,並設立基金會,貸款給當地婦女,鼓勵微型創業。王致遠說,有時候國與國之間的倫理差距,來自經濟問題,印度、孟加拉當時太窮困,孩子不工作,全家都沒飯吃。跨國企業應找出更有創意的做法,而不是只有「做或不做」的選項。

讓員工拿難題考自己,高道德感能避免大錯

最後,企業也要重視職場倫理,建立良善的工作環境。王致遠說,從行為倫理學角度分析,員工做錯事情,有 2 種情況:被迫做不對的事、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事。

因此,他在課堂上,教導學生培養倫理覺察(ethical awareness)能力,也就是做一件事情前,先思考可能牽涉到的倫理議題。

舉例來說,老闆要求理專賣一款組合產品,只要達成業績就好,但身為理專的你,明知這個產品對客戶沒有幫助。如果從「聽老闆」的角度思考,這個決策就已經去道德化,沒有顧及客戶利益。相反的,如果從倫理覺察的角度出發,理專應該要想,我身為理財顧問,是否要賣不恰當的產品組合?我推薦給顧客,我自己也願意買嗎?

至於員工刻意違背倫理的情況,就需要吹哨者(whistleblower)機制。例如,公司設有意見反映系統、告密信箱,保護吹哨者,使他們可以安心揭露舞弊或是不道德事件,而不會求助無門。

王致遠解釋,吹哨者通常不是「恨公司」,而是希望公司好。因此,身為管理層,從企業的整體運作制度,都要考慮倫理面向,招募時,選擇價值觀相近的人才,避免他們因為道德問題犯下大錯。最後,要展現扛責心態,向員工保證,「我們會仔細查證爭議事件的細節」,給予吹哨者保護空間。

王致遠

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博士、中山大學大陸所碩士。研究專長為科技創新管理、國家競爭力、組織學習。在中山大學開設「創新管理專題」「倫理與領導」等課程。

延伸閱讀

顧客、員工、股東、社會大眾,該優先照顧誰?領導者的利害關係人管理
燕麥奶 Oatly 風光掛牌,星巴克、cama 都買單!投資人為何卻不再看好?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