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鼻水倒流、咳黃痰、晚上睡不好……你也深受慢性鼻竇炎的困擾嗎?鼻竇炎是台灣人常見的疾病之一,但有時藥物治療卻不見成效。此時接受鼻竇手術,真的可以跟衛生紙永遠說再見嗎?鼻竇手術足夠安全嗎?
鼻竇是頭骨中的含氣空腔,其功能是減輕頭骨的重量,還具有嗅覺、潤濕及調節鼻腔壓力和分泌黏液等作用。一旦鼻息肉阻塞開口造成鼻竇炎,鼻竇黏膜會因為代謝異常,引起黏膜腫脹、肥厚、發炎等,就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主要症狀:鼻充血、鼻塞、流鼻涕、鼻涕倒流、喉嚨有痰等
‧ 併發症狀:頭痛、臉脹、夜咳、嗅覺差、耳鳴、口乾、頭暈、精神不濟等
33歲的陳小姐就是鼻竇炎的苦主,她長年鼻塞、鼻水倒流、咳黃痰、頭痛,因為改用嘴巴呼吸,夜晚睡覺時總是口乾舌燥,嚴重影響睡眠,這毛病讓她不管在生活上或工作上都感到相當困擾。
陳小姐後來去醫院檢查,她不只被確診為重度的慢性鼻竇炎,醫師還發現她的鼻息肉幾乎塞滿整個鼻腔。但她接受抗生素治療,並搭配鼻類固醇和鼻腔沖洗,3個多月後仍然無法改善症狀,讓她不得不考慮接受手術、切除鼻息肉。
(由左至右分別為嘉義長庚醫院院長楊仁宗、重度慢性鼻竇炎患者陳小姐、醫師張耕閤。 圖片來源 / 嘉義長庚醫院提供)
慢性鼻竇炎患者多 全台約百萬人受苦
其實,全台灣約有70萬~150萬人和陳小姐一樣有慢性鼻竇炎的困擾,假如沒有適當治療,病人可能因為惡性循環而使得症狀更為嚴重。因此,病人最常問醫師的也是:「我究竟該不該接受手術?」期待能透過手術一勞永逸。
嘉義長庚醫院耳鼻科主任張耕閤指出,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環境濕熱,加上人口密集及空氣污染嚴重等問題,導致慢性鼻竇炎的盛行率很高,約佔總人口的3~6.4%,成為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
一般而言,鼻竇炎的治療多是先用抗生素為主,如果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則為「慢性鼻竇炎」,需要再搭配鼻類固醇和鼻腔沖洗。
然而,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而且病人也出現了眼、臉或腦部併發症、鼻息肉變化、或疑似黴菌感染,「這時候,我們就會建議透過鼻竇內視鏡手術來清除鼻息肉和鼻竇內的膿液,才有機會幫助病人改善症狀,」張耕閤說。
鼻竇手術相當普遍 但非100%安全
研究顯示,約30%的息肉性鼻竇炎患者曾經接受手術治療,由此可知,鼻竇內視鏡手術算是相當普遍常做的手術。張耕閤補充,該項手術至今已有40年以上的歷史。但這代表鼻竇內視鏡手術就一定100%安全嗎?答案是「不」。
張耕閤解釋,鼻竇位於眼睛及顱底的中央,周圍有許多重要器官,像是大腦底部、顱底動脈、眼球及周圍眼肌、嗅覺黏膜、視神經等,因此醫師進行手術時必須相當謹慎,否則一不注意,就可能傷到鼻竇附近的重要結構,釀成嚴重併發症,約有1~2成患者需要做到2次以上的手術。
「過去就曾有醫師不慎夾斷患者的鼻竇血管,大出血導致病人的眼球跟著腫脹,必須緊急切開外眥(俗稱外眼角)、替眼球減壓才行,」張耕閤說。
雖然近期有「導航手術」的發展,在手術之前透過電腦斷層攝影,幫助醫師判斷患處的結構,以利手術的進行,但精準度仍差了一些,無法明確標記病灶、眼球邊界、及神經血管等位置。
(傳統鼻竇內視鏡手術、一般導航手術、iCT導航手術之精準度比較。 圖片來源 / 嘉義長庚醫院提供)
(一般導航手術、iCT導航手術之比較。 圖片來源 / 嘉義長庚醫院提供)
iCT導航輔助鼻竇手術更精準、安全
為了提升手術精準度,嘉義長庚醫院引進新式「iCT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來輔助鼻竇內視鏡手術,其整合了電腦斷層掃描與導航追蹤兩大功能。自2020年10月起至今,嘉義長庚醫院已累計50台以上的手術成功經驗。
據了解,病人可在手術房內直接接受電腦斷層檢查,醫師則可根據即時呈現的結構影像回饋,手術期間掌握器械在鼻腔內的相對位置,進一步辨識重要結構和欲清除病灶之間的距離。術後可以再次使用,以評估病灶是否有清除乾淨。
張耕閤說,與傳統手術相比,iCT導航輔助鼻竇內視鏡手術可以減少對正常組織結構的損傷,達到較小的傷口,並縮減整體手術所需要的時間,讓導航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更上一層樓。
個案陳小姐即是新式鼻竇手術的受惠者,她的鼻腔與鼻竇內的息肉與膿液已經完整地被清除乾淨,順利解決長年困擾、換得每夜好眠,讓她非常滿意。
張耕閤說,針對鼻竇炎患者,鼻竇內視鏡手術目前有健保給付,不過如果要搭配iCT導航系統的輔助,需要特定的設備、耗材及人力成本,必須另外自費約3.5萬元;若加上手術必須自費使用的止血器械耗材等,會再增加1~2萬元不等。
此外,張耕閤也提醒:「曾接受手術的病人仍有可能復發鼻竇炎。」他建議患者要定期回診追蹤,並且規律洗鼻、清潔鼻腔,才能降低復發機會。他同時呼籲有鼻竇炎困擾者應及早到耳鼻喉科門診檢查,以利及早改善呼吸功能與生活品質。
(iCT術中電腦斷層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可提升精準度與安全性。 圖片來源 / 嘉義長庚醫院提供)
(iCT術中電腦斷層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可提升精準度與安全性。 圖片來源 / 嘉義長庚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