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不獎勵,讓孩子學到「好好生氣」而不是「生更多氣」
前幾天,弟弟因為睡前爸爸不讓他玩玩具崩潰,爸爸、媽媽安撫都沒用,於是哥哥拿出學校帶回來的卡匣試圖安撫弟弟,解除了情緒風暴,讓弟弟好開心。
沒想到隔天,哥哥一放學,就跟弟弟說,他有禮物要給他。
哥哥跟我們說,他這禮拜每天都會給他一個禮物,弟弟高興得要命,一回家就急著要領。
結果哥哥阻止他,跟弟弟說要他先洗好澡再拿,弟弟不肯,準備要自己去哥哥書包找,於是哥哥說:「等洗完澡再拿,不然之後就沒有了。」
弟弟試圖踩線要去翻書包⋯
哥哥說:
「好啊,你可以現在拿,但我之後也不會給你了。」
(好一個說好規則,讓他自己決定,我們說話孩子真的都在學、在模仿)
聽哥哥這麽說,弟弟決定先去洗澡。
洗完澡出來,弟弟迫不及待的要哥哥拿禮物給他,結果哥哥拿出了一張小鴨鴨。
原來是早自習同學送他一張色紙,哥哥先在白紙上畫了一隻鴨,再把鴨剪下來,貼在色紙上。
媽媽覺得好可愛呀!
哥哥說:「這星期我要每天送弟弟一個禮物,這樣他就不會生氣了⋯」
我:「對弟弟這麽好喔!不過啊~生氣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啊,生氣也是一種重要情緒,他可以生氣,但是不能『亂』生氣。」我說。
「就是可以生氣但是不能隨便打人、破壞東西嗎?」弟弟說。
哥哥:「對啊,可以好好生氣,像你昨天就是好好生氣呀!自己躲在房間裡大哭大叫,等到氣消了再出來,這樣就是好好生氣啊!」
弟弟:「那我以後每天都要生氣,哥哥就會給我禮物!」
「⋯⋯」
生氣,才能得到禮物?
有發現嗎?
哥哥「覺得」送禮物給弟弟,弟弟之後就不會生氣。
但其實弟弟的私人邏輯是:
「那我下次要生氣,才能得到禮物。」
也就是他學到他只要生氣,哥哥就會給他禮物,下次他學到的不是「不生氣」而是「生更多氣」。
這就是為什麼正向教養「鼓勵不獎勵」。
鼓勵過程,不獎勵結果。
獎勵會讓孩子在意結果,而非思考過程。
生氣時,他真正需要的是「時間」不是「獎勵」。
我們更該去引導他看見自己為什麼生氣、了解生氣背後的原因,教導他可以怎麼生氣、怎麼表達情緒,用具體事實描述他已經做得很好的地方、鼓勵他有進步的地方,而非獎勵他不生氣。
最終,他才會學到「好好生氣」而不是「生更多氣」。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晨宇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7月02日08:3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