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首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出爐,15名得主獲頒榮耀,橫跨校園、農會與企業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1月14日17:21 • 發布於 01月14日09:03 • 上下游新聞

春風化雨傳遞台灣食農教育的人,值得國家獻上鼓勵!農業部今(14)日舉辦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以下簡稱「食育貢獻獎」)頒獎典禮,是台灣《食農教育法》立法後,首度授予國家級食農教育獎項。

首屆食育貢獻獎包含個人獎以及團體獎,共 15 個得主,跨足農業、教育、企業、公益法人等領域。其中個人特優由台南市安慶國小老師廖肇瑞獲得,團體特優則由家樂福以及池上鄉農會共同獲獎。另外嘉義興安國小、台北中正幼兒園等都榜上有名,得獎老師們表示食農教育推廣不易,但甘之如飴,也願意替食農教育努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卓榮泰親自授獎:沒有農業,其他產業都是「 零」

今(2025)年為首屆舉辦食育貢獻獎頒獎典禮,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臨現場頒發獎項,他強調,全球現在邁入「搶錢、搶人、搶糧」時代,其中許多國家都相當重視糧食安全,落實國內糧食生產。而台灣擁有良好農業生產體系,農業產值雖只有全國各領域產值總和的 1.5%,但沒有農業「其他產業都是 0%」,唯有顧好農業,才可以支撐以食為本的大眾繼續打拼。

陳駿季:教育串聯大眾與農地,給予獎金鼓勵得主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農業部長陳駿季說明,台灣早期農田就在大眾生活圈旁邊,消費者可以清楚知道食物生產來源與辛苦之處,但隨著時代推移,台灣人對農產品愈來愈陌生,認為農業生產鏈辛勞付出、供應糧食是理所當然。而食農教育最大宗旨就是透過教育,重新串聯大眾跟台灣農業、農地的連結,瞭解農地的價值後,一起推動農業環境變更好。

陳駿季指出,本屆食育貢獻獎報名件數為 273 件,經過多位專家學者共組評審團,歷經 3 次評選後,才決定 15 位得獎者,涵蓋學校老師、私人企業甚至農業經營者等,彰顯不論是在哪個場域,若能落實食農教育,都可協助民眾認同台灣農民與農地的價值。

食育貢獻獎團體組共有 10 組團體獲得殊榮,涵蓋學校、農會到私人企業等。(圖片提供/農業部)

個人獎特優:安慶國小廖肇瑞,落實 23 年無怨無悔

第一屆食育貢獻獎個人獎共有 5 位得主,其中曾志華、廖肇瑞、蕭淑芬為學校中的教職人員,李法憲、龔建嘉為農業生產者,特優獎由台南市安慶國小特教老師廖肇瑞奪得。

廖肇瑞回憶,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童上課時經常無法集中注意力,但老師示範食材料理時都聚精會神觀摩、露出雀躍神情,他覺得「食農可以改變孩子與教育」,因而投注食農教育,至今 23 年。

廖肇瑞帶著身心障礙學童認識午餐中的食材,接著帶著學童在學校建置菜園、種菜、學習農作知識、料理等,從中找到自己的強項。他分享,現在學校會讓特教班與普通班學生一起參與食農教育,結果有些特教生在農作生產或食農教育上,還能擔任普通生的指導員,「他們更有自信」,並有助於未來他們融入社會。

廖肇瑞認為,食農教育能改變台灣孩童,他以營養午餐食材為主體,跟學校老師、學生一起編輯「溯源菜單」,紀錄每道料理背後的食材生產來歷,讓學生可以瞭解、甚至參與過程。為了彙整溯源菜單,他常在下班後再加班數小時,卻也甘之如飴,並希望溯源菜單能推廣到更多學校落實。

廖肇瑞(左)從帶著特教生認識、自己生產食材出發,至今執行食農教育 23 年仍未停下腳步。(攝影/孫維揚)

興安國小曾志華、中正幼兒園蕭淑芬皆上榜

個人獎中的曾志華與蕭淑芬,也都是在教育端有卓越食農教育貢獻的得主。曾志華在嘉義市興安國小原本為衛生組長,但自身相當喜愛種植東西,所以在嘉義市政府推動食農教育時,自願擔當學校食育組組長,統籌學校根據每個年級學童設計系列課程,從最簡單的吃飯到後續的飲食美學、文學,堆疊學生的食農教育。

曾志華舉例,學校在孩童一年級時主要是教導均衡飲食、好好吃飯;中年級學生則是配合自然教育課程,帶領他們自己栽種農作並料理,而且走訪社區、認識在地飲食;等到六年級時,更著重在家庭內的飲食採訪,把食農教育深化到家庭中。

他坦言,在學校推動食農教育過程並不輕鬆,但與同仁一起努力,看到孩童更對台灣農業有認同感,依舊覺得意義非凡,「希望更多人也能參與」。

曾志華把對農業的熱情化為因材施教的食農教材,讓每個年級學童都有合適的教育課程。(攝影/孫維揚)

蕭淑芬身為台北市立中正幼兒園園長,縱使園區是在都市中的公寓二樓,她依然設計、推動學齡前幼兒也適合的食農教案。包含先從園區陽台建置可食盆栽、延伸到公寓頂樓建立屋頂菜園、再鼓勵孩童把自種的食材帶回去跟家長共煮料理,回來園區分享等,把幼兒的感官探索跟食農教育結合,從小就認知飲食健康知識。

蕭淑芬分享,在都市中的教育體系推動食農教育並不容易。然而多年下來,她觀察到不僅許多孩童變得愛吃台灣農產品,爸媽也會為了小孩變得更頻繁採購食材、進而關心食材生產,把食農教育從幼兒園帶入家中。這次獲獎,她希望能讓外界看見,不論是在哪個場域、教育哪些對象,只要有心就能執行食農教育。

蕭淑芬深信,只要有心耕耘,在都市幼兒園仍可以帶著幼兒體認食農價值。(攝影/孫維揚)

團體獎特優:家福公司、池上鄉農會雙冠

食育貢獻獎團體獎共 10 位得主,包含縣市幼兒園、國中,地方農會或社區發展協會,財團法人基金會與私人企業等。這次團體獎特優由家福股份有限公司、台東池上鄉農會並得。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說明,家樂福致力於在銷售端清楚揭露農產品資訊,讓消費者知道食物背後的生產真相,也擔任消費者與農民間的橋樑,致力於供應較平價的有機、友善農產品,促進台灣農業永續。

池上鄉農會推廣部秘書陳雨禎則表示,農會以「池上米」為基礎,透過契作農民與「金色豐收館」等教育場域,提供實作體驗,推行「做中學」的多元食農教育。現在也推動池上米六級化產業,跟池上產銷班、觀光業者合作推動食農教育、觀光遊程等,讓當地學生、家庭甚至遊客來池上,可以多吃國產米食、增加糧食自給率。

不過食育貢獻獎應為鼓勵教育者優先,特優得主皆非學校團體,是否有失公允?陳駿季回應,食育貢獻獎得獎名單不限於學校,是希望呈現不論是哪個身份,只要有努力推動台灣食農教育,都會有機會獲得殊榮。

南隆國中、北斗國中、羅東幼兒園不落人後

獲得團體獎的學校團體積極推動食農教育皆意義非凡。如高雄美濃區市立南隆國中,善用在地農產品執行食農教育,校長黃啟賓舉例,學校結合在地特有的美濃白玉蘿蔔以及客家飲食文化,帶著學生用陶藝社生產的陶甕自製白玉菜脯,共創美好飲食回憶也更認同在地農產。

南隆國中落實在地食農教育,設計自製白玉菜脯等充滿美濃風情的課程。(攝影/孫維揚)

彰化縣立北斗國中校長郭佳文認為,彰化縣以農為本,許多家長卻覺得務農辛苦,不鼓勵小孩從農,「我們想翻轉這個想法」。於是學校在校內建置菜園,帶領特教班學生種植黃豆、小麥、香菜等當,從中培養信心,也助於他們未來能藉由務農自立。學校也導入智慧溫室、虛擬實境等,鼓勵學生探索農業更多可能性,朝精緻農業發展,更可能留在農田生活。

羅東鎮立幼兒園則是設計稻米生產到製作的系列食農教學,園長林淑玲觀察,現在幼兒愈來愈少吃米飯,為此幼兒園每年夏天帶著孩童體驗催芽稻穀、種米、收成到製作米粿,並共編繪本,孩童不僅更愛吃自己生產的米,還會帶動家長關注糧食生產。

林淑玲分享,幼兒園還會帶著孩童義賣米食,把所得捐給地方慈善基金會,希望讓孩童懂得把資源回饋社會,由食農教育健全孩童身心成長。

北斗國中從帶著特教生種菜到發展智慧農業,期許學生找到務農目標,未來留在彰化發展長才。(攝影/孫維揚

延伸閱讀:

《食農教育法》三讀通過!全民力挺在地農業時代來臨

《食農教育法》下一步怎麼走?各界學者共寫台灣食農大補帖,呼籲培養「味覺公民」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