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TNL圖表】跑景點不再是首選?「城市漫遊」如何成為外國觀光客旅台新趨勢

關鍵評論網
發布於 02月03日03:46 • 周子恩

隨著疫情趨緩,國外旅客來台也逐漸復甦。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整體外籍旅客來台相較疫情前已恢復至7成左右。但爬梳交通部觀光署資料,卻發現疫後旅客旅台目的地與遊玩方式皆出現不同轉變,究竟外國旅客來台旅遊的目的地有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又是什麼?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從亞洲市場觀察,韓國旅客來台人數自2022年中開放邊境後穩定回升,2023年恢復率達6成。截至觀光署於2024年11月的最新統計,已恢復至疫情前7成,為東北亞之最;而恢復率相對緩慢的日本及中國,則可能受到日幣貶值、來台旅遊政策限制等大環境因素影響。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東南亞各國在疫後恢復狀況良好、旅客回流速度也極快,除馬來西亞外,整體恢復率已達8成以上,新加坡更是在2023年突破101%,多出3127名遊客來台觀光,超越疫情前的旅客總人數。

從以上資訊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台灣觀光頗受韓國及東南亞等地旅客歡迎。然而,究竟是哪些原因吸引了兩地旅客選擇在疫後來台觀光?他們在台如何旅遊、到哪裡踩點?和疫情前又有什麼差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不愛趕景點行程,「隨興閒晃、城市漫遊」成熱門旅遊方式

根據交通部觀光署《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指出,韓國旅客在2019年發生疫情前,對台灣的觀光景點印象猶為深刻;不過,到了2020年疫情爆發後,觀光景點迅速從第二名跌落,自然風光和逛夜市取而代之攀升至第二、三名,而原本就常駐第一的美味佳餚則沒有太大變化。

交通部觀光署企劃組統計科高采英表示:「之所以會有這樣子的趨勢,主要是來自於團客與獨旅(自由行)之間的差別。在疫情爆發前,大多數旅客會以旅行社包團的方式來台旅遊,偏好景點到景點的移動方式;而疫後恢復狀況尚未完全,旅客傾向以獨旅或自由行方式來台,這種閒晃、隨興式的移動,使得旅客在台感受到更多是整體的『台灣氛圍』,而非過往只關注在定點式的特定景點身上。」

該調查報告中也指出,疫後來台旅客的旅行安排方式以自由行佔大宗(88%),相較疫情前增加6.5%,顯示疫後更傾向小眾旅遊;旅客平均旅遊決策時間也大幅縮短,從51.71天轉變至28.49天,開啟「說走就走」的行程。

東南亞旅客也大致呈現和韓國旅客相同的趨勢,唯獨不一樣的是,在2020年疫情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台灣特有的人情味、便利超商及水果等本土特色,一度成為東南亞遊客對台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之一,代表著外國觀光客在旅行方式改變後,逐漸開始深入台灣日常的現象。

而當不特別設定目的地,主打隨意的、漫無目的「城市漫遊」成為常態,遊客們所去的地點及路線又會有什麼不同之處?

旅遊重心縮圈至北部,「小至巷弄、大至商圈」都有國際觀光客身影

對比疫前疫後外國旅客在台灣踩點的差別,以韓國觀光客為例,可以發現疫情前的旅遊跨度較大、也較為分散,從南到北都可見到他們的身影,如:高雄蓮池潭、西子灣、墾丁國家公園等。

疫情後則明顯集中於北部地區活動,信義計畫區、台北市永康街、台北市東區等三大商圈近乎是首次出現在調查當中。顯示疫後獨旅所開啟的「漫遊」,掀起國外觀光客對台灣「城市日常」的好奇、探索與熟悉,也成為了一種旅台獨特的新趨勢。

近期更是在各式韓國節目的推波助瀾下,也刮起了外國遊客們對台灣日常風景的迷戀,如:韓國王牌製作人羅PD攜手韓劇《機智醫生生活》金大明,一起到台灣拍攝YouTube節目《跟著大明尋味》,第一集在西門町大嗑知名美食阿宗麵線、士林夜市蔥抓餅等等,目前已累計高達290萬的觀看人次。

《黑白大廚》中的韓國名廚白種元也跨海來台,在節目《街頭美食鬥士2》挖掘大台北的巷弄小吃;一些台灣知名Youtuber如《千千進食中》也同步效仿韓國節目踩點,起到多次的宣傳作用。

在過去,我們或許難以想像能在自家附近發現外國觀光客的身影。如今,台灣的社區巷弄、街道與商圈,正逐漸取代傳統景點,成為台灣吸引國際觀光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更多關於「韓國旅遊趨勢」的相關內容

核稿編輯:梁敏萱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