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少子化、高齡化來襲!人才荒怎麼辦?傳統產業「這樣做」逆轉困境

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11月18日05:00
示意圖/ChatGPT

隨著人口減少及老化現象的產生,整體社會青壯人力供給減少,另再加上科技業的人才磁吸效應,使得傳統產業面臨技術經驗無法傳承的人才斷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企業開始思考人力資源策略以確保能維持競爭力,其中一項做法,便是回聘具備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退休人才。

中鋼公司為因應大退休潮的人力銜接需求,主動建立退休人才資料庫,透過彈性的回聘上班機制,讓退休員工持續貢獻他們的經驗,不僅促進技術傳承,還能降低培訓成本,從而優化企業營運。《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盤點回聘退休員工的傳產公司,哪些公司是其中的聲量佼佼者呢?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鋼退休人才資料庫已回聘超過400人

名列排行榜第一的中鋼公司有近1萬名員工,每年平均500位員工退休,面對退休潮衝擊,中鋼靠3項策略因應,首先,盤點人力缺口,接著建構知識管理平台,最後是建立師徒制。不過,即使已經採取上述三項措施,有時還是無法完全補足人力需求,這時中鋼就會用上救急的王牌──「退休人才資料庫」。中鋼2012年成立退休人才資料庫,將願意在退休後繼續為公司服務、體力好,並具備豐富經驗的資深同仁納入人才資料庫。

這批退休員工就像「後備軍人」,若中鋼需要即戰力,在雙方合意且經醫師評估許可的前提下,簽訂每次3個月的顧問契約,薪酬與在職待遇連動,期滿後可視業務需求決定是否續約。目前已累計回聘超過400人,重用高齡員工,也讓企業留住競爭力。有網友表示,「專業的人聽聽聲音就知道哪個機件出問題」、「這樣我也想進去中鋼耶」。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兩大水泥公司巧用退休人才 傳承經驗和跨世代合作

台灣水泥公司在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台泥視員工為公司永續發展的重要資本,亦是企業突破創新的關鍵,因此提供具競爭性的薪水與獎金吸引、留任和激勵人才。水泥業涉及原料開採、複雜生產流程、設備維護、品質檢測及包裝運輸等多個環節,因此台泥會延聘資深人員擔任顧問,以傳承經驗與技術,輔佐年輕團隊建立。台泥也觀察到,許多退休員工出於對自我實現和經濟上的考量,對重返職場抱有期待。因此,台泥根據專案需求回聘退休同仁,並安排訓練課程進行主題式培訓,提供專業見解和指導。從2022年到2023年,台泥已回聘13位退休同仁,並將持續完成退休同仁的人才庫,規劃建立職人團,延續職涯與專業。有網友表示,「當體力及智慧都在線的時候,年齡不該是限制」、「讚,這是好消息」。

另外還有同為水泥業的亞泥公司將退休人員視為公司重要的資產,主動回聘已退休的資深員工,透過跨世代的工作合作與互動溝通,透過跨世代的工作合作與互動溝通,形成青銀世代合作模式,促進員工多元與包容,打造友善職場環境。2023年共計回聘2位。亞泥還和賽親關懷基金會合作「員工樂齡ESG福利專案」,特別為在職員工父母、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同仁,打造豐富的樂齡生活。計畫內容涵蓋專人定期探訪陪伴,並邀請具有心理諮商背景的樂齡生活規劃師,提供從健康、飲食到財產規劃的諮詢服務,同時透過媒合適當機構,確保每位長輩都能享受到最貼心的照顧。

台化將退休員工列入資料庫 優先推薦給需求單位回聘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

排第三名的是台灣化學纖維公司,為台塑四寶(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之一,因為石化業涉及原料開採和運輸、安全以及環保監控,所以也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台化創立近60年秉持「永續經營」與「止於至善」的精神,除了在企業經營上精益求精,對員工的照顧與關懷也始終追求至善至美。台化尊重屆齡或申請提前退休人員意願及工作能力,列入專案約聘人員資料庫,優先推薦給需求單位回聘公司。

退休人才資料庫盤點後備軍 緩解企業人力斷層

面對缺工潮、少子化,各大企業致力盤點人力缺口,規劃新穎解方。除了建立師徒制、知識管理平台,還設置退休人才資料庫,這批退休「後備軍」帶著豐富經驗隨時待命,成為企業穩健發展的重要支柱,助攻傳產在挑戰下的韌性與創新。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2年10月22日至2024年10月20日。
資料來源: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
研究方法: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傳統產業退休人才回聘』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網路聲量」(註1)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