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購逐漸成為主流的市場趨勢下,許多知名電商品牌卻選擇逆向操作,開啟線下實體店,在逛百貨公司的時候,電商品牌櫃位,像是 Air Space、Life8 等男女服飾,變得越來越多,也是消費者近年來有感的轉變。
【下載 TechOrange 資安趨勢報告】
別等到系統崩潰才後悔!提升企業競爭力「資安」是關鍵
>> 免費下載報告看關鍵技術 <<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Forrester 的研究,預計到了 2028 年,美國零售總額的 72% 將發生在實體店。這些現象和數據都顯示實體店在零售市場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忽視。
那麼,這些電商出身的品牌,為什麼要轉攻實體店呢?
原因一:增加場域體驗
電商品牌希望通過實體店提供更多的場域體驗,吸引消費者。
像是中國快時尚電商品牌 SHEIN,幾年前在東京開幕全球第一家實體店,這家店只做展示用途,開放讓消費者試穿、拍照,但不能直接購買,如果喜歡可以上網下單。除了在日本插旗之外,該品牌在全球各地也積極開設「快閃店」,主要配合季節的需求策展,像是近期就在溫哥華推出萬聖節主題的快閃店,供消費者前去探索,把在網路上瀏覽各種衣服的行為,複製到線下。
另外,許多品牌也將實體店面做為除了販售商品之外,衍生各種社群、品牌體驗的場所。
比方說,運動品牌 HOKA 和 ALO 則在店面內設置了試跑區和課程,甚至提供飲料吧,提升了顧客的購物體驗。這些實體活動和體驗,不僅加強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也提高了品牌的黏性和忠誠度。
原因二:減少退貨
網購盛行,卻有個成本隱患:退貨。電商解方公司 Narvar 的數據顯示,目前零售商每筆退貨的成本約 33 美元,其中包含運費、商品重新包裝、商品價值折舊、退貨中的人工及錯過的銷售時機等,若只算運費也要 7 美元(約新台幣 220 元),翻新的成本占零售價的 20%。在退貨解方公司 Optoro 2023 年的報告中,處理一筆退貨,會造成成本上升 39%。
實體店還能有效減少退貨率,這對於依賴「試穿」的產品尤為重要,消費者往往需要親自試穿才能確定是否合適。透過在實體店試穿和體驗,消費者能夠做出更準確的購買決策,從而降低退貨率,減少不必要的物流成本和資源浪費。
像是過去集中在網路銷售的鞋類品牌 Dolce Vita、貼身衣物品牌 Skims,近年都紛紛開實體店面。《金融時報》指出,人們還是希望在購買前在商店試穿衣服,而純線上零售商很難提供消費者想要的觸覺體驗。
總結來看,電商品牌開設實體店不僅是為了增加場域體驗,吸引更多消費者,更是為了減少退貨,提高購物效率。隨著實體店在零售市場中的地位依然穩固,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策略或許會成為未來零售業的新趨勢。
【推薦閱讀】
◆ AI 零售大戰升溫!3 種路徑看 Shopify、亞馬遜、Google 如何進攻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金融時報》、《商業周刊》、《Economic Times》,首圖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廖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