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MarTech年會|行銷新興職位「MOps」是什麼?美國Uber資料營運長揭密

數位時代
更新於 12月04日03:13 • 發布於 12月03日08:54

《數位時代》於12月3日舉行年度MarTech行銷科技高峰會「Beyond AI」,聚焦4大趨勢主題、邀請8位國內外講者,吸引1500名行銷人報名參加。

被稱為MarTech之父的Scott Brinker在開場演講中提到:「這是行銷人艱困的一年」,各種技術工具複雜程度越來越高,對企業來說,能夠統整、協調甚至操作的職務——行銷營運(Marketing Operations, MOps),就變得更加重要,甚至可能是未來企業必備的職務之一,麥肯錫數據更直接顯示,MOps的工作可以將行銷效能提升15%至25%。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身為MOps團隊的一員,美國Uber行銷科技資料營運長翟翎琇就在演講中分享,這個角色的核心任務,以及Uber是如何妥善分工,讓MOps為行銷工作、數據分析都帶來更大的效益。

美國Uber行銷科技資料營運長翟翎琇。

什麼是MOps?和一般行銷人員有何不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普遍來說,行銷營運(Marketing Operations, MOps)的工作內容,有點像是企業的「道路與橋樑」,串聯企業內外資源、部門及合作夥伴,集中處理各種數據、操作行銷科技軟體工具,並把資料分析的結果,用清楚易懂的方式,提供商業洞察給其他部門的人員。

翟翎琇指出,MOps的工作內容可以分成兩半,一半是PM(產品經理),另一半則是工程師、技術人員,溝通協調和數據分析等技術力,都是關鍵。而在美國Uber,團隊編製完整,還會把人員職務細分成三種角色:

  • 數位行銷:操作內外部工具或平台、投放廣告
  • 數據分析:使用數據、分析成效,還能細分成兩種——一種負責比對過往趨勢/視覺化,另一種則負責跑統計模型和機器模型。
  • 數據洞察:負責說故事、整合意見,形成商業洞察提供給不同部門參考。
美國Uber行銷科技資料營運長翟翎琇分享,Uber對於MOps團隊的細部分工方式。

因為特殊的職務定位,並不是傳統行銷人員以發想創意、生成企劃、執行活動為主,業界也有部分觀點認為 MOps 屬於「營運者」而不是行銷從業人員。

但實際上在大多數企業裡,MOps都隸屬於行銷部門。根據HubSpot與MO Pros聯合發佈的《行銷運營專業人員現狀》報告,多數 MOps 部門向行銷長(CMO)匯報工作,其次是執行長(CEO)。超過四分之三的 MOps 部門成員持有行銷職位,其中近 30% 是行銷經理,13.8% 是行銷總監,另有 6.4% 擔任副總裁或行銷主管

延伸閱讀:簡立峰:AI最大戰場在電商,「視覺式搜尋」是下一波應用熱點

為什麼企業需要MOps?

Scott Brinker在演講中特別點出,MOps會成為市場新趨勢,未來甚至可能在中小規模的企業中也出現這樣的角色。

行銷團隊已經越養越多人,為什麼還要多出一個居中的角色?原因就在於, 行銷人員的工作內容,已經隨著MarTech工具複雜化,變得越來越繁重,也越來越不容易和IT人員清楚分工

根據行銷科技公司CabinetM的數據,許多中小型企業採購了25到50個行銷軟體,大型企業甚至可能擁有超過250個,使用上的複雜程度可以想像,許多公司在內部開發的應用程式數量甚至超越購買的現成軟體。

對Uber這樣全球規模的企業來說,MOps團隊更顯重要。

翟翎琇指出,Uber每天有數億的數據在後台進出,難以靠第三方軟體支撐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因此公司在內部養了強大的工程團隊,95%的行銷軟體都是自己開發,和開發團隊密切合作也是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營運整合是行銷科技和資料分析能有效循環的核心關鍵。」

Uber在衡量AI應用的投資策略時,MOps團隊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翟翎琇分享,目前Uber對於AI工具的效益有三大目標——降低成本、驅動品質、增強產出。舉例來說,Uber身為全球化公司,利用AI協助行銷文案在地化,例如把「餐廳」改成「夜市」,把「Uber X」改為台灣用的「Uber App」,數月的工作被縮減到數小時,也更貼近在地消費者的溝通方式。

根據麥肯錫的數據,MOps的工作可以將行銷效能提升15%至25%,提升投資回報率(ROI)和客戶參與度外,驅動未來行銷的發展,讓企業追隨AI的腳步加快。

延伸閱讀:
轉換率7成,卻被老闆找去問話⋯全台7-11掌握10億人次曝光版位,統一首度揭露RMN是怎麼做的?
每月2億次機會接觸客戶!國泰世華怎麼用AI貼標,推極致個人化服務?
行銷人快上車!MarTech怎麼用?轉換率提高710%、付費會員翻5倍

延伸閱讀

電腦王阿達、瘋先生「侵權6億」被抓!教學看盜版錯在哪?怎樣算違反《著作權法》?
AI死亡時鐘,一鍵算出剩餘壽命!12.5萬人為何年繳千元看「死期」?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