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2024 Meet Taipei|劍橋創新中心負責人:台灣市場很小,其實也是一種優勢

創業小聚
更新於 11月22日15:53 • 發布於 11月23日03:31 • 曾令懷

「我覺得台灣就像是一個高中資優生,年輕、充滿機會,」CIC(劍橋創新中心,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創辦人暨執行長Timothy Rowe分享,「最重要的是,台灣現在掌握著未來該怎麼走的決定權。」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新創基地之一,CIC從1999年發跡於美國,從創業家對辦公空間的需求開始,打造出適合新創工作和建立人脈網絡的環境。如今CIC在北美、歐洲和日本共開設了9間辦公室,日本新科獨角獸Sakana AI也是從CIC Tokyo誕生的。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雖然還沒正式落地台灣,但是CIC在2020年落第日本東京、2026年則規劃進軍韓國首爾,對於亞洲的關注度不言而喻。Timothy Rowe在2024 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上,也提到了新創基地、交流空間對於新創社群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台灣新創圈未來在國際上的角色。

創業25年的起點:有信任,才有可能創新

「要創新,就要合作;合作的背後,代表一定的風險;風險的反面,就是信任;信任的建立,則是在持續互動這個基礎之上。」Timothy Rowe以教堂比喻,這個空間之所以會讓人感到虔誠與神聖,是因為人們每週在這裡進行的活動所創造的,新創基地也應該打造出創新、願意分享與交流的氛圍。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目前CIC在各地服務新創的計畫包含交流聚會的Venture Cafe、海外落地計畫和對接日本生態系的諮詢服務等,透過每週的交流活動促進彼此之間的信任感,也不斷累積社群網絡的厚度。

CIC這個實體空間的點子,始於25年前的麻省理工學院,當時Timothy Rowe注意到,學校就是一個科學家的共享空間,每個人每天都在這個空間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研究社群」。而創業家也有這個需求,「其實我只是很單純喜歡看到人們聚在一起互動、發想新點子而已啦,一開始根本沒想過創業,不過有一次我們空間裡的電腦被偷了,才發現需要找人管理空間,就自然而然變成一間企業了。」Timothy Rowe笑著說。

CIC創辦人暨執行長Timothy Rowe認為,新創生態系是需要密集會面、交流,靠社群才能創造新意的產業。

但是這種長期的、需要累積的社群效益,又該如何衡量?Timothy Rowe坦言,量化是目前最直觀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也不該是唯一的指標。

「我可以跟你說,在波士頓每週都有440個人來參加Venture Cafe,但是這個數字不代表真的產生了交流的價值。」Timothy Rowe說,社群網絡的建立還是要看質化的指標,例如有人因為CIC遇到完美的共同創辦人,或者實際幫忙新創牽線客戶或合作夥伴,甚至只是一句簡單的謝謝,都代表了這個空間的價值,「讓創業家建立關係、人脈,是一個空間最重要的關鍵,因為不管是機會還是危機來臨時,你都有人可以去問或合作。」

專業分工下,台灣的吸引力不只有半導體

在這個運作原則下,CIC 25年來已經將關係的建立從一個「新創基地」逐步放大到「城市」。

「專業分工」是Timothy Rowe強調的重點,「提到紐約,我們會想到金融業;說到洛杉磯,我們會想到娛樂產業,這些品牌有助於吸引相對應的人才和創新者進駐,是發揮一個空間專長、強化一個地方社群網絡的關鍵。」

Timothy Rowe表示,他認為創新空間的演進分為幾個階段:

  • 以新創基地為中心打造的創新生態系,以建立人脈連結為主要目的
  • 開始出現垂直領域的中心,例如金融或生技醫療園區,強化某領域的關係網絡
  • 更細分與專業化的據點出現,並且開始鏈結國際人脈,例如好萊塢就是以比娛樂圈更細分的電影產業為主

就這個階段演進的發展看來,Timothy Rowe認為台灣在AI時代擁有一個極大的優勢:台灣很小,「因為市場不大,所以台灣一直以來都是做國際生意的地方,再來就是台灣的生存環境就像以色列,有不得不變強的壓力,所以發展潛力非常非常大。」

撇除已經成熟的半導體,Timothy Rowe特別看好台灣的醫療生技產業,一來是因為擁有完善的數據、二來是因為機體不龐大,因此要跑起來也很快,「我們有沒有可能打造一個屬於全球的半導體據點或者醫療生技據點?這是我們可以思考的。」

延伸閱讀

鮮乳坊、陽光伏特家都出自「它」——Garage+「星艦計畫」怎麼幫超早期新創站穩腳步
AI Fund在台設立亞洲營運中心!吳恩達領軍、施子薇任總經理助攻台灣AI生力軍
2020年後台灣新創數量成長放緩,創育機構的變化反映哪些挑戰?
台灣新創出海怎麼做?8位國際創投解析日韓到東南亞的市場關鍵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