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有更幸福、更高滿足感的生活?人們也許認為這和家境、財富、命運等外在條件有很大的關係,然而各國的多項研究皆指出:你的幸福指數,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你的性格(人類的思考、感覺和行為習慣模式)——而且這很可能是你能夠學習操控的。
衡量性格,科學家常用的是「大五人格特質」,由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責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等五項特質組成。
2024年一份發表在《人格特質》期刊的研究發現,高度神經質(通常會讓人感覺被誤解)、低外向性(會降低人們對生活的興奮感),和低責任感(使人難做決策),與不快樂的生活有關。
透過過往研究,還可以將生活滿意度拆解成3大部分:親密關係滿意度、工作滿意度,和社會滿意度。親密關係滿意度,能透過高親和性、外向性、盡責性,和低神經質來預測。同時,工作滿意度則高度受責任性影響,而親和性和外向性則會有最高的社會滿意度。
簡單來說,非常盡責的人往往會有美好的婚姻和職涯,和藹可親的人則通常有很多好朋友——而不是因為財富、智商等條件。
今年4月刊載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的另一項大型研究,也呼應了人格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提供大量(136個)的性格敘述,並統計21,000名受測者對這些敘述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性。
這些性格敘述舉例像是:「我覺得我的生活有方向」、「我有一個黑暗的未來」、「我對生活感到滿足」等等。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136個性格敘述中,最具預測性的3個是:
- 我常常覺得別人誤解我
- 我發現沒有什麼能讓我感到興奮
- 我傾向延遲做決定
人們在這些敘述中得分愈高,他們就愈不快樂。
「判斷一個人生活滿意度很低的最關鍵點,就是他們是否覺得其他人不理解他們,」主導研究的愛丁堡神經科學家莫圖斯(René Mõttus)說, 「這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預測。」
性格能改變嗎?
既然實證研究顯示,幸福感高比例由自己的性格所影響,那麼下一個問題是:人的性格能被改變嗎?
長期研究幸福學的哈佛教授布魯克斯(Authur Brooks)援引證據指出,只要有針對性地努力,就可以做到。
他近期在《大西洋》提供了一套具體的執行方法,「首先,要意識到你所做的事情,比你的感受更重要,」「人們應該先拋開感受,並下定決心要『像一個更快樂的人一樣行事』,也就是一個享受良好親密關係、緊密友誼和理想工作的人。」
舉例來說,可以嘗試對他人更感興趣、參與善舉、致力於目標、減少憂慮、寬恕他人、採取積極措施、細數自己擁有的幸福,並更努力享受生活裡的喜悅。研究表明,無論人們對做這些事情的態度如何,效果都可能成立。
更令人驚訝的是,以這種方式變得更快樂,能反過來改變人的性格,產生正向循環。一份刊登在2015年《人格期刊》的文章顯示,隨著時間推移,幸福感得分較高的人,往往會變得更加認真、情緒穩定和令人愉快,這些感覺又會讓他們更容易獲得幸福。
愛丁堡大學的莫圖斯分享,雖然他長期對「人格改變」這件事抱持懷疑,但近年透過許多上述「幸福實踐」的研究,正在改變想法。
「愈來愈多研究表明,人格可以透過特定的努力來進化,這給了我希望。」
不過,莫圖斯也提醒,長期鬱鬱寡歡的人一開始別期待太高,從神經質轉變為完全不神經質很困難,但學會少一點擔心,或感覺少一點被誤解,是良好的變革目標。
(資料來源:Atlantic, Greaterg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延伸閱讀】
柯文哲求刑28.5年,到底做了什麼?AI整理速懂:京華城、政治獻金案過程量刑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14期《台灣鍋貼王出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