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全球為了對抗氣候變遷,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決議達成《巴黎協定》,承諾在21世紀末(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不超過攝氏2度,並「努力」控制在1.5度內。
然而,各國的減碳行動明顯不足,協定簽訂後不到3年,國際權威氣候科學組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8年發出預警,最晚在2052年,地球升溫就要突破1.5度。為了減緩全球平均氣溫的攀升速度,各國必須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也就是人為製造的所有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排放量,必需等於移除的量。
作為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領頭羊,歐盟率先在2019年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減量55%,以及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根據英國研究機構「能源與氣候智庫」(ECIU)統計,全球迄今已有132國響應淨零排放,英國、法國、丹麥甚至寫入法條,像是英國在2019年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寫入《氣候變遷法》,就連全球第一排碳大國中國也承諾,要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即二氧化碳的製造與消除達到正負抵消)。
從關切到緊迫,溫室氣體的排放,之所以在近幾年間從設法「減少」,轉向嚴苛的「淨零」、甚或有朝一日做到「零排放」,除了氣候暖化危機日益嚴峻之外,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認為,還有3股很重要的力量在推動。
第一,再生能源成本下滑。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機構(IRENA)發布「2019年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數據,自2010年以來,太陽光電、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成本分別下降了82%、39%、29%,帶動再生能源裝置量成長。
第二,社會壓力引發政治關注。 受到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發起「為氣候罷課」的行動影響,2019年全球有超過700萬人走上街頭,呼籲政府提出更積極的氣候政策。人民的聲音促使歐盟執委會提出「歐洲綠色新政」,將環保與永續融入政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把能源環保視為重要的競選政策。
第三,金融市場的正面反應。 包括貝萊德集團(BlackRock)、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在內的國際兩大投資基金,都表態會審視投資標的是否提出永續、淨零的目標及其氣候風險。
不過,趙家緯也提醒,按照2050年淨零路徑來看,2030年就應該減碳45~55%,但現階段各國提出的未來10年計畫,只能微幅降低5~6%,「各國短期的具體政策承諾,與2050年淨零目標還有落差,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
碳關稅上路,對各國、台灣的挑戰是什麼?
正當國際間絞盡腦汁降低碳排放量,新的國際貿易規則也相應成形。歐盟已計畫立法,針對進口商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徵稅,又稱「碳邊境税」(Carbon Border Tax, CBT)或「碳關稅」,預計2023年上路、2026年全面實施,首當其衝的就是高耗能的鋼鐵、水泥、鋁產品。
過去在溫室氣體排放管制下,生產高碳商品的企業,為了規避法規,往往會將工廠轉移到排放規範較寬鬆的國家,造成總排放量沒有減少,只是換個地方排放。碳關稅的徵收,就是意在防止類似的「碳洩漏」(Carbon leakage)問題。
「碳成本已經成真了!」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眀指出,從前都只談全球暖化,沒有體現碳成本,碳關稅讓大家感受到這是真的,必須想辦法做低碳投資,「未來從事任何的經濟活動,碳排放都要很在意,很可能需要付出代價。」
儘管歐盟碳關稅立法引發全球供應鏈強烈反應,特別是美國、俄羅斯與中國等大型貿易夥伴,但是這波強力減碳的壓力勢不可擋,日本、美國也打算從善如流,對不積極節能減碳的國家的進口產品課碳關稅。
截至目前,各國多以「碳定價」(Carbon pricing)機制,提升減碳意願,也就是向排放源收取費用。中國已訂於今年6月,啟動全國線上碳交易制度,預料將超越歐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初步鎖定全國2,225個發電業者,共計約40億噸的碳排量,中國政府會確立碳排放限額目標,將碳排放權分配給企業,企業拿到碳排放權後,透過減少碳排或自由交易的方式完成限額的要求。
反觀台灣的碳定價制度,則遲遲未拍板。李堅眀建議,台灣須先了解自身的減碳成本為何;假使產品製造的碳排放量比課徵國設定的標準更低,還能獲得碳關稅減免。
待各國法規相繼上路,全球從政府到企業若不積極減碳,恐將面臨龐大的碳關稅,影響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尤其台灣貿易以出口為導向,加上天然資源匱乏,產業用料都需要進口,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處境相對艱難,不好好減碳,經濟將受到衝擊。
重工業、運輸等高碳排產業的轉型考驗
當減碳的需求日益迫切,排碳的成本持續墊高,全球從政府到民間,勢必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高碳排產業的「減碳」,以及透過技術的研發創新,開發更多綠能,做到從源頭就零碳。
今年5月,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一份超過200頁的《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報告,詳細分析了在全球平均溫度不超過攝氏1.5度的前提下,在能源生產、運輸與消費方式必須徹底轉型,才能實現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
在IEA規畫的淨零排放發展藍圖中,各國必須從現在起就停止投資新的化石燃料;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車;2040年,全球電力部門達到淨零;2050年,再生能源將取代化石燃料,占近90%發電量,其中風能、太陽能發電占比近70%。
減碳不只是為了救地球,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IEA指出,到了2030年,能源總投資在淨零導向下,將激增至5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年增4成,還可創造1,400萬個就業機會。
「工業革命以來是『排碳經濟』,用化石燃料賺錢的經濟模式發展;未來是『減碳經濟』,獲利都來自於減碳。」 李堅眀舉例,從投資再生能源、販售低碳科技,到透過碳交易制度、出售碳權,都能創造獲利。
減碳經濟來了,新商機、科技、人才浮現
1.再生能源新商機: 電力供應最終將以再生能源為主要來源,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問題(如太陽能、風力容易受到天氣變化、供給不足),一定要得到解決。
「再生能源發出來的電忽大忽小,當電力供需不平衡時,儲能就扮演吸收或釋放能量的角色,讓電網頻率恢復正常。」 台達電能源系統解決方案事業處資深處長艾祖華說。
未來,城市的電力系統也將出現不同風景,從過去以火力、核能電廠為主的「集中式電網」,走向多種小型發電設備(如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系統的「分散式電網」。
今年5月13日高雄興達電廠一跳機,造成全台分區限電,就凸顯出集中式電網雖有供電量大的優點,但只要一個地方出問題,供電就會停擺。相較之下,分散式電網能實現電力自給自足,降低停電風險。
「電網數位化一定會發生!」聯齊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顏哲淵認為,當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整個電網的運作形態勢必改變,「用電端需導入能源管理平台,自己做能源調控,來適應發電端不穩的狀況。」
2.淨零排放新科技: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曾說,「不能用今天的技術,來解決30年後的問題。」企業不應將淨零排放當作負面壓力,而要視為一個創新科技的商機。
《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更指出,2050年,過半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將來自於全新技術,其中綠色氫能(green hydrogen)、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都被視為重要的減碳技術。
許多科技公司爭相投入研發低碳的創新技術,像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都關注「碳移除」(Carbon Removal)領域,即利用「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 DAC)」技術(像是利用大型空氣清淨機設備,捕捉空氣裡的二氧化碳),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再利用,用於生產燃料、化學品等。預估到了2030年,DAC市場價值將達1,000億美元。
而比爾蓋茲創立的突破性能源公司(Breakthrough Energy),更已募資超過20億美元、投資超過50家企業,致力減少農業、建築、電力、製造和運輸等碳排放。
雖然碳移除技術仍處於研發階段,成本、效率都還有待提升,但它會是大型運輸車輛、航空、高耗能製造業的減碳解方之一。「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預估,未來5年,地球有40%的機率升溫攝氏1.5度,現在起就需要碳移除技術。」趙家緯直言。
3.永續經營新人才: 在未來,減碳可能不再是抽象的公司目標,而是組織裡人人都應具備的技能。隨著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綠色金融概念日漸深入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從領導層到基層,為了追求永續經營,組織架構到職務安排,都必須相應地做出調整。
包括通用汽車(GM)、星巴克(Starbucks)、Visa等大企業,皆已陸續設立「永續長」( 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 CSO)的高階職位;而為了因應碳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公司內部的碳排放也需要會計師驗證,因而可望增設「碳審計師」的工作。
就連工程師也要培養減碳思維。今年5月,微軟聯手GitHub及軟體諮詢公司ThoughtWorks成立綠色軟體基金會,打造綠色軟體的開發標準,並計畫推出相關課程與認證制度,培養工程師開發綠色軟體的能力。
如同蓋茲所言,「零排放是個毫無商量餘地的目標,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減到零,地球溫度就會持續升高。」面對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大限」,全世界都沒有放慢腳步的理由。
蘋果、微軟帶頭減碳,供應鏈也要跟上腳步
蘋果/目標2030年碳中和(Carbon Neutral)
- 蘋果啟動供應商潔淨能源專案,要求合作商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包括台積電、鴻海、仁寶等都參與
- 提高產品低碳材料和回收材料的使用比例
- 在全球投資各類森林及其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清除排放到大氣中的碳
微軟/目標2030年負排碳(Carbon Negative)
- 微軟內部實施碳稅政策,2019年費率上調至每公噸15美元,收費範圍擴大至供應鏈
- 開發數位科技,幫助供應商和客戶減少碳足跡
- 投入10億美元設立氣候創新基金,投資碳減排和碳消除技術
Google/目標2030年零碳排(Carbon-Free Energy)
- Google將評估所有數據中心零碳運作
- 主要經營地區投資5GW(百萬瓩)零碳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 導入Google的能源管理系統,幫助供應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Facebook/目標2030年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 臉書簽訂5,400MW(千瓩)風能與太陽能合約,支持數據中心供電
- 協助供應商建立數據報告,進行能源評估及改善環境績效
IBM/目標2030年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 IBM宣布,2025年全球範圍內消耗電能有75%來自可再生能源,2030年提高至90%
- 運用可行技術(如碳封存)在2030年前確保減少的碳排放量等於或超過排放量
IKEA/目標2030年氣候正向(Climate Positive)
- 氣候正向是指,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超過整個供應鏈產生的溫室氣體,以實現對氣候的正面影響
- IKEA期望2030年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較2016年減少15%,以及所有產品使用可再生或回收材料
Walmart/目標2040年零排放(Zero Emissions)
- 沃爾瑪承諾,2030年減10億噸碳排,針對減碳有成的供應商,將提供匯豐銀行合作的優惠貸款
- 2035年廠辦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2040年車隊100%電動化
VOLVO/目標2040年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 Volvo規畫,2025年全球銷量50%為全電動車款,且新車採用25%可再生塑料
- 2025年全球供應鏈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5%
- 採用區塊鏈追溯鋰電池的鈷原物料來源
亞馬遜/目標2040年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 亞馬遜宣布,2025年全數使用再生能源營運
- 2030年超過一半的亞馬遜出貨達到淨零排放,並購買十萬輛電動車應用於物流
- 要求供應商開發精簡與創新的產品包裝
沃旭能源/目標2040年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07月07日02:29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07月07日00:53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07月06日11:19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07月06日10:51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07月06日10:3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