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震災頻傳,每當地震發生後,只要標榜選用耐震、制震、抗震建材做結構設計,很容易打動消費者的心。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住宅 裝設制震壁的樓層、至少要超過建物總樓層的一半,才能有效發揮制震效果;再者,若房屋本身結構品質不佳,再搭配制震壁的效果也很差,建議民眾留意結構強度與制震建材,才不會花錢只買到心安。
為了撐住房價,很多不願降價的建商變通的招數就是拿配備搪塞,用上高級配備,讓購屋者感覺沒虧到,包括中空樓板、綠建築、雙層氣密窗;其中制震建材就是最受客戶買單的設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戴雲發指出,若建築忽略結構強度,只是花錢加上「制震」規劃,就像骨質疏鬆的人拿制震器,根本沒有用,戴雲發更強調,裝設制震壁的樓層至少要超過建物總樓層的一半,也必須要連續樓層安裝才有效,且南北向及東西向每個方向至少要裝兩支,每層樓至少 4 支。
首先,制震設備數量越多越好,若數量過少、或者只裝在大樓的極少數樓層,那耐震係數可能會不如預期。其次,挑選有好口碑的建商,才不會花大錢買制震宅卻成了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