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在公眾場合各種失控行為的孩子,爸媽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小孩不乖、吵鬧、愛尖叫、大聲喧譁
以自我為中心,大多不會分辨需安靜的場合
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其實要先看場合是否適合、大人是否受得了、大人是否對小孩吵鬧的聲音較敏感等,例如大人往往覺得小孩「在公園玩耍時,開心大笑吵鬧」沒有問題,但在餐廳吵鬧就不行,這是因為大人因社會約束與規範,會分辨情境與場合是否合宜,但小孩往往不會分辨場合、不知道「我在這個地方需要安靜」,也不會認為「我這麼吵鬧,會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
吵鬧也是表達情緒,取決於大人的反應
另一種吵鬧則是常出現在這種情況下:「跟大人要東西要不到,開始大哭大鬧;或藉由吵鬧不配合大人的要求」。其實小孩不乖、吵鬧也是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是一種社會掌控的學習過程,吵鬧是否會成為習慣也取決於大人的反應,例如:「如果小孩哭鬧、吵鬧時,大人就妥協,讓小孩予取予求」,這樣他下次仍然可能會再因此而吵鬧,直到大人妥協為止。
想要自己做決定,能力卻跟不上
2歲多的小孩如果吵鬧、不聽話,常常是因為想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與做決定,但語言表達與行為能力卻仍跟不上他想要做的事,或是大人不懂他要什麼,孩子容易感到挫折,此時就很容易「一哭、二鬧、三尖叫」。
延伸閱讀:你家小孩也進入3歲貓狗嫌的叛逆期了嗎?
小孩吵鬧不聽話,大人應怎麼做?
*0~1歲:
嬰兒如果哭鬧、尖叫,通常表示有所需求,由於嬰兒的需求(餵奶、睡覺、換尿布等)大多來自於生理需求、或是生病不舒服等,大人應盡量滿足;倘若是心理需求,應適度給予安撫並轉移注意力。
*1~2歲:
1~2歲前哭鬧,心理需求的因素會逐漸明顯,不過前提是仍應滿足生理需求並確認是否為身體不適;如果確認為心理需求,仍應適度安撫與轉移注意力。2歲前的寶寶大多很容易就會被轉移注意力,例如:當寶寶哭鬧時,滿足生理需求後,可敲敲其他東西、與寶寶玩遊戲等,大多可以使寶寶停止哭鬧或吵鬧。
*2歲以上:
如果2歲以上的小孩因為「跟大人要東西要不到,開始大哭大鬧;或藉由吵鬧來不配合大人的要求」時,怎麼辦?大人的反應很重要,大人自己要先冷靜下來,示範「冷靜」給小孩看;如果大人很激動、大聲說話、斥責小孩,小孩可能模仿大人,反應愈來愈激烈,同時也不要責罵或打小孩,以免小孩也模仿大人的行為。當小孩在家裡大吵大鬧時,建議大人先「冷處理」,可以先靜靜地看著小孩,不回應、不制止,但是仍要在現場、不要走開,等到小孩的情緒較穩定時,再給予安撫。
小孩在公共場所吵鬧,怎麼辦?
先將小孩帶離原地
如果小孩是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例如餐廳、大賣場等地方,爸媽當場「冷處理」可能會遭受他人的白眼,建議此時先將小孩帶離該場合、到比較安靜的地方,帶離後一樣可以先冷處理,等孩子情緒平穩後,再跟他說「等一下應該怎麼做」,確認小孩冷靜後再帶回原處。有時候將小孩抱離原地,也可以轉移小孩的注意力。建議出門要帶一個容易轉移小孩注意力的玩具,此時即可派上用場。
考慮清楚「此地方是否適合帶小孩去」
大人帶小孩出門前,也要先思考清楚:「這個地方是否適合帶小孩去?」如果不適合帶小孩去的地方,建議不要帶小孩去,例如音樂會等場合。
練習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音量
雖然如前文所述,4歲前的小孩不會分辨不同場合應有的行為與音量,也不管其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但大人仍可試著教小孩:在公共場所輕聲跟小孩說話;在家中則可用較大的音量跟小孩說話,反覆做很多次給小孩看。對所有年齡的小孩皆可嘗試這樣教,但不要期待小孩很快就學會。
小孩愛尖叫,怎麼辦?
當小孩的語言能力還不成熟時,憤怒、害怕、或過度興奮,都可能會使他尖叫;當語言能力發展得比較好了、大人聽懂其需求,並幫他解決,小孩就比較不會尖叫了。大人可能不知道小孩尖叫的原因,但可以教小孩好好表達需求,當語言發展還不成熟時,可配合小孩的發展,例如用手來比,或是仍可適度轉移小孩的注意力;如果是2歲多的小孩,則可由大人自己先示範輕聲細語,小孩有可能會跟著學習。
如果0~3歲的小孩做到大人的要求,例如在公共場合安靜,大人就要對小孩微笑;倘若小孩尖叫,大人就安靜下來,並且可以用嚴肅的表情看著他,也可以搖搖頭,但大人要保持冷靜。如果孩子仍繼續尖叫,應將孩子帶離現場。
不要只是制止、說不行
1、2歲以後,可嘗試以「正面」的方式明確地跟小孩說:「我們可以怎麼做」,而不要說「你不可以怎麼做」;此外,大人仍應善用安撫與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並可幫小孩講出他的感受(即使是嬰兒,也可以幫他說出他可能有的感受)。
不是只有「開與關」這麼簡單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建議,大人不要只把小孩的反應與行為歸為兩種:「聽話與不聽話」,就像是「開與關」這麼簡單。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學習與週遭事物相處的方式,大人如果期望小孩要怎麼做,建議大人自己先親身示範、以身作則。
林祐祐 在飛機上真的不知道該躲去哪裡
2020年02月05日11:0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