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
斷幣時代,以洗髮粉代替零錢
1960年之後,1元、5角等硬幣的市場流通量愈來愈少,許多做民生用品的商家經常沒有零錢找客人,只好以「物」代「幣」,拿商品替代找零錢。當年市面上硬幣大幅短缺,主要是政府發行鑄造硬幣的數量並未跟上經濟發展及民間需求,又因原料短缺使鑄造量減少,社會上硬幣流通量愈來愈少,導致供不應求。
究其原因之一是,政府在1960年推行「19點財經改革措施」,第一項就是鼓勵儲蓄,當時家家戶戶幾乎都有大大小小的竹筒、撲滿、存錢筒,導致大量硬幣零錢儲存在家裡。
其次,60年代末期到1970年,可撥號、投幣式的公用電話開始出現在街頭,在沒有手機的年代,民眾習慣儲備零錢,以便外出時可撥打公共電話。
第三個原因,則是國際金屬價格高漲,造成1元、5角流通在外的硬幣嚴重短缺。鑄造硬幣主要的材料成分是銅、鎳、鋅等金屬,但在1965年之後,國際銅價一度高漲,硬幣的金屬價值高於面額,部分商人開始大量收購1元、5角等硬幣,鎔化取得金屬後販售,這種社會現象在1967年達到最高峰,民間硬幣流通量銳減。
更大的引爆點,是70年代初,台灣史上備受矚目的「斷幣時代」。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全台籠罩著動亂的氛圍,市場謠傳1元、5角硬幣被回收拿去做子彈,市場流通更少;再來就是1973年、1974年國際間發生所謂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不僅石油價格爆漲,原物料、基本金屬價格也大漲,一塊錢的金屬成分價值已高過1元——當時市場上甚至傳聞,坊間許多金屬相關業者,例如,金飾業者,因物料缺乏而大量囤積硬幣再鎔化取得金屬材料,使得缺幣情況愈演愈烈。
市井商人沒有零錢可找,就以「物」代「幣」,以1元洗髮粉代替1元零錢找給消費者,直接間接促進耐斯洗髮粉的銷量。「那時候洗髮粉的銷路大好,經銷商都抱著2、30萬元現金到公司給董事長(陳鏡村)排隊搶貨,」陳鏡仁描繪當年的盛況說:「生產的洗髮粉剛包裝好,就一箱一箱被經銷商拿走。」
銷路大好,仿冒偽造層出不窮
80年代之前,台灣民眾對於商標等意識薄弱,相關法規也未完全,導致仿冒事件層出不窮,一度曾有「仿冒王國」之稱。耐斯洗髮粉上市後,很快站穩市場,也引起不肖業者覬覦,在1970年左右,開始出現偽造耐斯商標的洗髮粉仿冒品。
某天,耐斯公司收到消費者投訴,指控洗髮粉品質變差,使用後竟然讓頭髮變成紅色。陳哲芳一聽大驚失色,立刻請消費者寄回購買的洗髮粉。收到產品後,一一檢視研究,發現竟然是偽造的。於是他們開始布局,從雜貨店循線往上追查,發現仿冒工廠來自彰化,警方很快破獲偽造工廠,耐斯也向彰化地方法院遞狀,控告對方仿冒商標。
「那件仿冒案的刑庭(刑事法庭),就是我召開的,」燿華電子、金鼎集團會長張平沼回溯當年說,1971年他被分發到彰化地方法院擔任推事(現在統稱為法官),正好負責審理此案。
一般仿冒商標案件刑期最高2年,大多獲得輕判,若判刑6個月以內還可易科罰金。原本罰則就不重,再加上這起案件審理期間,適逢政府為紀念建國60年實施減刑條例,總統令公布自當年10月10日開始實施,且溯及既往,在1971年8月16日以前犯罪者可以減半刑期。
開庭前,對方甚至語帶輕蔑,對陳哲芳冷笑說:「陳總,我運氣較好,剛好遇到減刑。」
但張平沼認為,仿冒品對公司商譽影響甚巨,決定加開辯論庭,重判對方16個月,即使刑期減半也不得易科罰金,必須入監執行,希望處以重罰以示警惕,喚起社會對企業商標的重視。
沒想到,之後,又發生一起更大的仿冒案。
1971年年底,張平沼從彰化地院轉調新竹地檢署任檢察官,隔年再調任台中地檢署。之後某一天,刑警隊接獲指示,要到水湳一處工廠搜索,行前要向法院申請搜索票,當天值班的檢察官恰巧是張平沼。他一看申請書便說:「又是耐斯的仿冒案。」
「檢察官,您要不要到現場?」當天申請搜索的警務人員問道。
一般向法院申請開出的搜索票,搜索範圍僅限於書面所載,但若檢察官在場,便可隨時因應現場情況搜索,於是張平沼親自帶隊前往。到了現場一看,工廠規模之大、堆滿的洗髮粉數量之多,令檢調一行人瞠目結舌。事後,他遇到陳哲芳,還調侃說:「假工廠比真工廠的規模還要大。」
「曾有一次,查獲7大卡車仿冒的洗髮粉,還得租用附近學校的禮堂存放查扣的洗髮粉,」陳鏡仁說起,當年他經常出入刑警隊報案,為追查仿冒疲於奔命。
仿冒案對耐斯的業務和商譽造成不小影響,無奈早年《公司法》、《商標法》等制度並未健全,後續仿冒事件仍層出不窮,持續好幾年才逐漸平息。
伴隨成長的記憶
當年一包賣一塊錢的耐斯洗髮粉,就這樣一包一包走入百姓家中,成為伴隨台灣人成長的重要民生用品。曾經的三大洗髮粉知名品牌——耐斯、脫普和花王,如今只剩下耐斯仍生產銷售洗髮粉,飄香將近一甲子,歷久彌新。
乘著60年代希望的翅膀飛揚,從一塊錢洗髮粉創造出的耐斯傳奇,標記著近60年來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的軌跡,不僅是陳氏家族胼手胝足打造出至今屹立不搖的企業集團,更成為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耐斯」讓陳家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書籍資訊】《陳哲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