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戰略快評】強化戰略溝通 應對混合戰多元手段

青年日報
更新於 20小時前 • 發布於 20小時前

◎李俊毅

去年底以來,德國、瑞典、歐盟與北約領袖紛紛示警,歐洲的安全局勢日趨嚴峻;歐盟執委會副主席維爾庫南更直言,當前「任何事物都可被武器化」。

就移民問題來說,俄國與白俄羅斯被控煽動非法移民大量湧入波蘭、立陶宛與芬蘭等國;就干預選舉而言,俄國試圖操弄摩爾多瓦、羅馬尼亞與喬治亞的選舉;針對基礎設施,去年11月中旬,兩條分別銜接立陶宛和瑞典以及芬蘭和德國的海底光纖電纜遭破壞,經證實為中國大陸籍貨輪「伊鵬3號」所為;12月25日,一艘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企業擁有、註冊於庫克群島的油輪,在行經芬蘭灣時,切斷連接芬蘭與愛沙尼亞的海底電纜。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歐洲的語境下,「混合威脅」或「混合戰」常被用來描述與指涉這些事件;在美國與亞洲則較常使用「灰色地帶」行動或衝突。面對安全局勢漸趨嚴峻,各區域也出現升級使用名詞的主張。德國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稱,俄國正對德國使用「混合攻擊」;立陶宛前任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則稱,這些非傳統的攻擊「看起來像戰爭」;在印太地區,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上將去年5月上任時,引述菲律賓參謀總長布勞納的觀點,稱「灰色地帶」一詞顯得和善與模糊,應重新命名為ICAD,這些字母意指非法(illegal)、脅迫(coercive)、挑釁(aggressive)、欺騙(deceptive)。「灰色地帶」是否仍是個適合的概念,持續在智庫間受檢討。

這些名詞的使用,有不同的政治、政策與法律意涵,需要審慎思辨。使用更具戰爭意象的名詞,如「混合攻擊」或逕自稱某些威脅為「戰爭」,其正面效益是提高社會的警覺程度,並藉此向對手傳遞己方並非無備之訊息。然而,這樣的宣示須有相應的準備與實力。若一國政府向民眾表示該國已遭受某種攻擊、侵略甚或戰爭,但軍事、執法與其他安全部門的處置卻未有同等的升高,恐難以說服民眾與友盟局勢的嚴重性。對手亦可能順勢發動更猛烈但仍未達戰爭門檻的行動,營造防守方「說一套,做一套」的形象。此外,國際法對於戰爭、侵略與武裝衝突等有相對嚴謹的定義。擴張使用這些概念的意涵,可能引起是否符合國際法的疑慮;而民主國家信守國際法的規範,正是他們有別於修正主義國家之處。

此外,歐盟、北約與歐洲國家在示警「混合威脅」或「混合戰」的挑戰日趨嚴峻時,也提出相應的做法。如北約多個成員國今年1月中展開「波羅的海哨兵」行動,部署機艦與無人載具維護水下關鍵設施的安全。從戰略溝通的角度來說,任何言行都有溝通的作用;實際的行動因此與概念的檢討同等甚或更加重要。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作者為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