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擱淺海洋生物需要醫院!支持鯨豚協會募資計畫,一起來救援鯨豚海龜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2023年07月17日11:40 • 發布於 2023年07月17日01:52 • 上下游News&Market

人類對海洋生物的虧欠,你願意一起承擔嗎?近年鯨豚、海龜受人為活動干擾而擱淺的比例攀升,中華鯨豚協會希望建設一處「從救援到野放」全包式的海洋動物救援中心,故發起「搶救海洋保育類動物集資計畫」,讓國人一起為救援擱淺鯨豚、海龜盡心力。

集資計畫自 5 月起跑,預計在今年 8 月初告終,不過鯨豚協會已搶先建置救援中心的收容設備,救助擱淺的海龜。雖然救援中心成立將肩負龐大營運壓力,鯨豚協會仍願意站在救助鯨豚與海龜的第一線,並期許牠們不會再因人為干擾而擱淺,救援中心能有退場的一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鯨豚協會在募資期間已經建置好海龜收容設備,救援北部的擱淺海龜。(攝影/孫維揚)

募資建設救援中心 搶救擱淺海洋生物

鯨豚協會長期從事研究與推廣鯨豚保育工作,同時負責救援從彰化以北到宜蘭的擱淺鯨豚,不過近年也加入搶救海龜的行列。曾鉦琮解釋,北台灣活體海龜救援量佔全台約 1/3,過去多由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以下簡稱「海龜實驗室」)負責,然而長途車程會降低海龜存活率,也消耗救護人員精力。但因為位在新北樹林的鯨豚協會加入行列,讓西海岸的擱淺海龜更快獲得救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另外,過去北台灣擱淺海洋生物常面臨收容、醫療單位不同的難題。曾鉦琮解釋,目前北部海洋生物收容單位主要在基隆海之生鯨豚復健站與桃園 Xpark 水族館,但臺大動物醫院等醫療單位在台北市,例假日會休息,不一定能馬上提供擱淺救援。若海洋生物需要重複醫診,收容單位便得移動生物到醫院,「傷患一直往醫院奔波,康復會快嗎?」

救援與照顧擱淺鯨豚經常要出動大量人力。(圖片提供/鯨豚協會)

不過只要鯨豚協會的救援中心建置成功,中心包含收容、醫療、保育等多項功能,便可一併解決上述所有問題。

協會於 5 月 24 日發起搶救集資計畫,建站目標資金為 580 萬元,後續營運費用,每年預估要 350 萬元。目前捐款已達到「建造收容空間」的預算,後續再募集的經費會用來購置醫療資源與海水冷卻設備。協會並希望集資計畫結束後,國人仍能以「定期定額」的方式繼續支持他們規劃解說與參觀救援中心的空間,讓學校、民間團體實際體會救助、保育海洋生物的重要性。

(中華鯨豚協會提供)

五成擱淺肇因於人類 需落實保育

曾鉦琮說明,海洋生物之所以擱淺,超過五成是人為因素造成,包含漁業活動、海洋污染物、風機噪音等五花八門的原因。他還強調,近年離岸風機工程直接或間接導致海生生物擱淺次數變多,例如離岸風機壓縮漁場,迫使漁民工作與鯨豚生活場域重疊,而導致漁民意外傷及鯨豚。他想透過搶救集資計畫讓社會大眾,共同監督海洋工程建設,減少經濟發展傷害海洋生物。

鯨豚協會獸醫師陳毓蓉認為,人類活動需要海洋資源,鯨豚、海龜亦是海洋資源的一環。她在鯨豚協會救助海洋生物已經三年,時常看到人為干擾直接或間接導致牠們擱淺、死亡,她曾解剖疑似被漁網纏繞的露脊鼠海豚,海豚肚裡還有待產的胎兒,種種難忘的救助經驗令她想要為海洋生物盡一份心力。

臺灣大學獸醫學系教授楊瑋誠則補充,海洋生物擱淺與人類活動高度相關,人類須擔起救助責任。相對於腐爛的屍體,救助擱淺的活體鯨豚、海龜更有機會調查牠們擱淺成因,落實海洋保育。

被漁網纏困是海龜擱淺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若未能及時救援,牠們很可能因而喪命。(圖片提供/鯨豚協會)

北台灣收容中心減少 救援中心即刻營運

記者前往救援中心採訪,看見裝滿清澈海水的收容缸裡,偌大的綠蠵龜在缸底歇息,偶爾默默地浮上水面換氣,露出牠深色背甲上數處白色的斑塊。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說明,斑塊是綠蠵龜受漁網纏繞後、傷口與膿瘡癒合的結果。至於另一隻綠蠵龜全身灰白,應是長期被人工養殖在暗處所致,「原本牠背甲還被刻上『佛』,可能是非法宗教放生」。

另外,中心內還有八個海龜收容缸正收容三隻綠蠵龜,不過鯨豚收容處、醫療室與解剖室幾乎空無一物。曾鉦琮說明,「協會原本規劃五年建置(救援中心)」,然而去 (2022)年底海龜實驗室不堪經營壓力、停止救助海龜,北台灣目前剩 Xpark水族館可供較完整、至多兩隻的海龜收容。鯨豚協會才會在集資計畫尚未結束前,就讓救援中心先行營運,「擱淺生物不會等你建好救援中心」。

醫護人員為受傷的海龜治療。(圖片提供/鯨豚協會)

擱淺鯨豚如「重症急診」醫療費遠比小動物高

救助鯨豚、海龜的單位都背負沈重壓力,楊瑋誠舉例,鯨豚擱淺數量倍增,2016、2017 年約 60 隻,近年上升到至多 130 隻。他也說明,活體救援數量維持每年至少 10 起,且擱淺鯨豚通常面臨嚴重內出血、大面積傷口等狀況,救援的急迫性都等同「掛重症急診」。

陳毓蓉也補充,鯨豚的體型較大,救助需要 10 至 20 人,鯨豚在救護過程感覺緊迫,也時常有攻擊行為,「救援人員難免有被咬(的經驗)」。另外擱淺鯨豚生理狀況差,需要照顧人員經常待命,確保鯨豚順利呼吸,進食,救護、照顧的難度與人力需求都遠高於小型動物。

海洋生物的醫療費也相當高昂。曾鉦琮舉例,海龜斷層掃描一次費用可能數萬元,截肢等重大醫療花費更驚人。他表示,協會曾救助一隻海龜,光是醫療費就需 20萬元。楊瑋誠解釋,海洋生物體型較大、醫檢項目更多,且醫治與照顧時程動輒數週至數個月以上,拉高醫治費。他舉例,若與貓狗等伴侶動物比較,「海豚的醫療花費會是五到十倍」。

救護人員正在檢查擱淺鯨豚的身體狀況。(圖片提供/鯨豚協會)

同時,收容擱淺鯨豚、海龜的資金需求龐大,曾鉦琮解釋,救援中心每天有循環海水、水池恆溫、水質監測、餵食等開銷,生物康復後還需「野放前復健」,需要人力養成牠們自行攝食、避開人類等行為,減少牠們再度擱淺,收容過程至野放的花費驚人。鯨豚協會統計,收容鯨豚的照護花費「一天至少一萬元」,海龜雖依照護時程長短而有不同的開銷,但也都是協會的壓力。

台灣研究一流,需要提供更好的醫療場所

楊瑋誠強調,台灣的鯨豚救援經驗和研究在亞洲名列前茅,但缺乏完整的救助場域,「我們應該給予牠們好的醫療場所」。若搶救集資計畫讓鯨豚協會擁有救援、收容擱淺海洋生物的量能,協會便有餘裕與國內鯨豚、海龜學者調查海洋環境的變動,積極預防牠們再度受到擱淺等傷害。

鯨豚協會願意咬牙建置救援中心,曾鉦琮表示「就當幫人類贖罪」,並希望國人願意捐款、支持救援中心,等到人類不再製造生物擱淺的問題,救援中心就能放心退場。「我知道很難,但這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被漁網纏繞而擱淺的綠蠵龜在救援中心慢慢康復,等待重返海洋的一天。(攝影/孫維揚)

救援中心營運後預期成效:

  • 每年可提供至少13隻擱淺海龜、4隻鯨豚醫療服務
  • 最大同時可收容10隻傷病海龜(含Xpark的2池)、1隻傷病鯨豚
  • 每年估計可野放10隻傷病海龜、1-2隻傷病鯨豚
  • 每年可進行15隻死亡海龜、10隻死亡鯨豚解剖並釐清擱淺原因
  • 每年可提供2-4位獸醫系學生實習機會
  • 每年可辦理2-4場志工救援與照護培訓課程
  • 每年提供20-30位志工參與海洋野生動物照顧之機會
  • 每年可辦理10-20場海洋野生動物救援保育課程,估算每年有200-400位民眾、師生到訪認識海洋野生動物救援醫療工作

延伸閱讀:

離岸風電第三階段開戰,漁民環團揭亂象:鯨豚死亡翻倍、漁場大崩壞,四大訴求籲政府勿急就章

首屆台灣海洋影展開幕,柯金源《平安龜》首映,30 年記錄海龜與人的故事

地下室囚禁海龜當許願池,澎湖大義宮涉虐待 「跟一個痛苦的生物許願,會有什麼結果?」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