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罹癌以後,癌友總會聽到醫生叮嚀:要多運動。可是,該怎麼動?要動多少才夠?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全台第一個針對癌友訓練的「癌症訓練教練證照」,讓專業教練帶領癌友正確運動越活越健康。身為癌友,該如何申請到專門的癌症教練?課程內容為何?費用多少?《50+》帶你一次看!
隨著醫療技術快速進展,全癌症的5年相對存活率,已從20多年前的40.7%進步到62.1%。不過,活得久,並不代表一定能活得好。當中關鍵,在於運動訓練。
對於癌友來說,充足且正確的運動,到底有多重要?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分享,她見過一位癌友,便是因為沒有盡早開始運動,而深受其苦。
「這位癌友在治療期間裝了人工血管,為了遷就它,所以常用固定姿勢。結果治療結束後,肩膀也歪了一邊。」她說,雖然這位癌友會去健身房做重訓、皮拉提斯,也請物理治療師幫忙,但因為當他開始注意姿勢問題時,已是治療完成5年後,肌肉很難馬上調整回來。
此外,她也觀察,許多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的病人,因為摘除淋巴結導致下肢水腫。「所以他們不敢運動。但不敢動,問題就更多了」。
事實上,美國癌症協會、澳洲臨床腫瘤學會都指出,癌後運動應納入癌後追蹤階段的「處方」之一。透過運動,可重建身體機能,提升康復效果。但是,該怎麼動?動多少才有效?
為了解決癌友的困擾,癌症希望基金會在今(2024)年推出全台第一張「癌症訓練教練證照」,鼓勵擁有運動證照的教練參加培訓,帶領癌友好好運動。「癌症存活率提高了,大家該關注的不再只是『活得久』,而是要『活得好』。想要活得好,體能狀態就很重要。」蘇連瓔說。
癌症運動訓練有何特別之處?癌症訓練教練會如何協助癌友好好運動?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和美國體能訓練協會官方講師、以勒運動恢復創辦人林冠廷一一解答。
Q1:癌症運動訓練有何特別之處?
許多國際文獻都指出,運動可降低治療後的中長期副作用,例如,疲憊、淋巴水腫、睡眠問題,也可降低焦慮憂鬱感。而癌症治療後,許多癌友也會在醫師的鼓勵之下多運動。但是,有動,不一定代表有效果。(相關閱讀:癌症治療結束,病人還是比一般人容易累!什麼是癌因性疲憊?哪些運動有助恢復精神?)
2023年,癌症希望基金會和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做了一項研究,數據顯示,近8成癌友偏好的運動是散步和健走,運動強度根本不夠。
「在運動中,鍛鍊肌肉力量還是最重要的。」林冠廷說:「散步會讓你覺得自己在運動,但是我們要提升身體健康素質,一定要鍛鍊肌肉力量。」肌肉力量不僅影響日常行為順利與否,對於促進免疫系統也有幫助。「當你的肌肉量越多、身體越強壯,即便罹癌了,恢復效果也會比較好。所以,不管是跳廣場舞、游泳都可以,但一定要有足夠強度,肌肉才會增長。」
運動強度需要專業把關,但現實狀況是:癌友很難找到適合的教練。
林冠廷坦言,對一般健身房來說,癌友的身體狀況風險較高,需要更花心思指導,屬於「特殊族群」,因此容易被拒收。「好不容易願意踏出家門,卻被拒收,等於遭受二次打擊,又更不想運動了。」他惋惜地說。
指導癌友運動,困難之處在哪裡?他指出,不同的癌友,會遇到不同的「限制項」。例如,有些人因為疲勞、肌肉無力等治療後的不良反應而阻礙運動;有些人因為裝了人工血管,手臂上舉幅度受限,也有些人出現淋巴水腫。運動時,都需要特別訂製菜單。
林冠廷舉例,他曾協助一位下肢淋巴水腫的女性做運動訓練。「因為她的腳已經水腫了,基本上,跑步這種中高強度的運動是禁忌。所以,我們改採低衝擊性運動,像是踩腳踏車、無重力跑步機等。」這些運動可以減少下肢衝擊力,又達到運動效果,還能改善淋巴水腫。(相關閱讀:運動,能為身體創造抗癌環境!癌症病人適合的3種運動處方,減緩疲憊感、幫助身體自我修復)
Q2:「癌症訓練教練證照」是什麼?
「癌症訓練教練證照」為全台第一個針對癌友訓練的教練證照,由「癌症希望基金會」、「以勒運動恢復」和「運釀」共同推出癌症訓練教練課程,目的是培養專業的癌症運動教練,協助癌友恢復健康生活。
課程內容包含認識癌症與相關治療技術、運動對癌友的好處、心理溝通與行為改變、運動團隊的分工合作、運動處方的設計與實踐、癌友營養與飲食指導等6大主題,並由美國體能訓練協會官方講師林冠廷、義大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蘇裕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物理治療師林昭印、營養師王琇稜等專家擔任講師。
林冠廷解釋,只要是至少擁有一張運動證照的教練,例如,台灣認證的C級教練、國際CPT證照、皮拉提斯運動認證等者,都可以報名參加培訓。此外,也鼓勵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或醫師等相關人士參加,結合原有專業,對癌友更有幫助。學員完成學科和術科考試後,就可取得癌症訓練教練證照,並列入台灣癌症資源網中的「癌友運動教練資料庫」中。
而有運動需求的癌友,就可以自行從資料庫中選擇適合的教練,在教練帶領之下運動。預計在今(2024)年底前,共有100位教練完成培訓,投入癌症運動指導。
蘇連瓔表示,第1期課程的18位教練學員目前已完成培訓。特別的是,其中有3位教練本身即是癌友,很能同理罹癌後的生理及心理變化。
「因為罹癌,這些教練的工作也受到衝擊。但是成為癌症運動教練後,罹癌經驗反而成為加分項,開啟了職涯一條新路。因為,沒有誰比他更了解癌症病人!」她欣慰地說。
Q3:癌友運動訓練內容有哪些?
癌友的運動訓練課程為固定模組,共分12堂,包含重量訓練、有氧訓練、敏捷訓練等元素,強度循序漸進。
其中,第1堂和第12堂是運動測試,像是平衡感和肌肉耐力測試等,看看癌友的體能狀況是否有所改變。結訓時,教練也會給予評語,告訴癌友,到目前為止有哪些做得不錯、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加強。未來,癌友除了自行運動,更建議繼續跟著教練,透過客製化課程鍛鍊體能。
「我們希望在3個月裡培養癌友的運動習慣,接下來,你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運動了。」林冠廷笑說:「有位女士跟我說,她以前喜歡跳舞,也有人說自己以前是跑馬拉松的。我都說:『你可以回去跑步,只是基本體能要練好。』」(相關閱讀:52歲罹大腸癌開始做重訓 Amy:讓心鬆開、肌肉強壯,生命自然會順順往前走)
蘇連瓔表示,為了鼓勵癌友開始運動,基金會也透過募款方式,以平實的費用為癌友提供運動療程(共12堂),每班學員人數為6人。不論是剛完成治療或治療結束超過5年的癌友,都可以來運動。若是癌症第4期、平常透過口服藥物穩定治療者,更歡迎來參加。「如果這些癌友能維持好的體能狀態,治療期間,就絕對不會是只能窩在沙發或躺在床上。」
她語重心長地說:「自己的身體,本來就應該靠自己好好照顧。醫生花那麼大力氣幫你處理掉癌細胞,你又經歷了這麼折騰的治療過程,接下來,讓身體恢復如常,難道不是自己該努力的嗎?」
Q4:如何找到癌症運動教練?
台灣癌症資源網的「癌友運動教練資料庫」會列出每位教練的教學專長,有運動需求的癌友,可以從中挑選符合需求的教練。並在教練的指導之下,完成第1梯次共12堂訓練課程。
上課頻率為每週1堂,每堂課60分鐘。上課地點會依據教練及場地時間而定,一般來說,會在健身房或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希望小站。建議癌友穿著運動服裝,自備水壺、毛巾,視上課場地不同,也可能需要攜帶1雙乾淨的室內運動鞋或瑜珈鞋。
第1梯次課程完成後,如果希望持續維持運動習慣,也可以繼續跟著教練鍛鍊身體。
目前,今(2024)年的課程已全數額滿。明(2025)年起,癌友參加第1梯次課程時,依照健身房地點不同,每堂課費用約為新台幣100~200元,其餘費用由基金會補助。後續若想自費參加,每堂課費用為新台幣500~600元。
「我們應該用『長訓』取代『長照』。」蘇連瓔有感而發:「如果現在能投資自己的健康,訓練身體,以後就不會是長照3.0的使用者,也不會拖累家人。」在專業教練的陪伴下好好運動,讓癌後康復之路走得更順利,人生更明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