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糖尿病患者人數達 270 萬!專家指出,心臟與腎臟看似各不相干,但由於糖尿病會引發心血管和腎臟等多重共病,彼此互相影響,因此護心、護腎的前提,一定要把血糖及三高控制好,時常關心自己與家人的「糖三臟」狀況。
「糖心腎症候群」元凶是脂肪
亞大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糖心腎症候群」是近年來國外糖尿病醫學會提出,糖尿病、心臟病與腎臟病合併的症候群。他指出,「糖心腎症候群」的禍首是過多的脂肪組織,也就是肥胖或代謝症候群。
林軒任說明,過多的脂肪組織在體內造成的影響包括:
- 影響胰島素阻抗,最終引發高血糖及糖尿病。
- 造成腎絲球「超過濾」現象,也就是每個腎臟小單元都加班過勞,最終也導致腎臟病。
- 可能誘發出氧化壓力以及血管功能障礙,進而發展出心臟病。
血糖、心臟、腎臟環環相扣
林軒任表示,由於脂肪組織過多,血糖、心臟和腎臟都會互相影響,例如糖尿病加重腎臟病的進展,腎臟病導致水分毒素的累積,進而造成心臟的負擔,使得冠心動脈阻塞、心肌病變、心臟衰竭等疾病風險大增。
而一旦心臟功能減弱,身體的血流量下降,腎臟的供血也因而減少,腎功能連帶受損。可見得心臟與腎臟的關係環環相扣,當其中一處發生問題時,都會造成多方面的惡性循環,「糖心腎症候群」就是相互連動的共病。
糖心腎症候群風險分5期
林軒任表示,根據肥胖、代謝疾病、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子,「糖心腎症候群」有0至4期的分期。
第0期:正常,無超重/肥胖、代謝疾病風險因子、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
第1期:有超重/肥胖、腹部肥胖、功能異常的脂肪組織,無其他代謝疾病風險因子、慢性腎臟病。
第2期:有代謝疾病風險因子(高三酸甘油酯≥135mg/dL、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
第3期:有過量/功能異常的脂肪組織、其他代謝疾病風險因子或慢性腎臟病,且合併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臟衰竭。
第4期:有過量/功能異常的脂肪組織、其他代謝疾病風險因子或慢性腎臟病,且合併有診斷的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中風、周邊動脈疾病、心房顫動)。
新型糖尿病藥物可減心腎併發症風險
林軒任表示,臨床上有不少腎臟病患,就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而導致腎功能下降,甚至腎衰竭。幸而近年新型的排糖藥不但有控制血糖的效果,還能防止糖尿病衍生的心血管和腎臟併發症。
不過,林軒任強調,若能在疾病發生前,及早建立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控制血糖,維持「糖心腎症候群」在第0期的正常狀況,能不進入疾病用藥階段,才是最佳狀態!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諮詢專家/林軒任主任
k 母親臨終前兩年做了心臟血管繞道手術說可再活六七年以上!術後身體極端不舒服,甚至性情巨變痛苦恐慌暴躁!逝世前昏迷肺部嚴重積水,像溺水時刻都要大口喘氣,手腳各血管也因長久點滴漏液多處皮膚嚴重潰爛!本預期大約一星期就會離世,但卻在加護及安寧病房各住一個多月至健保不給付!每天兩次半小時探病都不見母親動過及張眼,問護理長醫師都說有看到,讓親友又抱持希望!兩個多月後院方突要家属辦後事,經後查證才知原來點滴會定時輸入強心劑等藥物!害母親不能早善終,還要被多糟蹋兩個多月!現我已在健保卡註記不予急救,只求得一個好死!
02月02日10:57
蔡岳宏 我曾經在86年時,在藥局看到謝明哲教授寫的文章,雖忘了文章的主題,內容大致是苦味食物可抑制血糖,父親生前也糖尿患者,有一次眼睛發生病變險些失明,因此我開始喝無糖飲料、黑咖啡,吃最討厭的苦瓜及芥菜,直到107年才首次做糖化血色素的檢查,其結果是5.4,之後的檢查皆在標准值,飲食的改變讓我避免了糖尿病,真的很感恩謝明哲教授
02月01日23:2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