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美國中小學閱讀理解和耐力危機,「邊唸邊讀」老方法幫孩子連結音意

親子天下
更新於 11月14日01:50 • 發布於 11月14日01:50 • 程遠茜
美國中小學閱讀理解和耐力危機,「邊唸邊讀」老方法幫孩子連結音意

大家小時候是否有在課堂上接力讀唸課文的經驗?回想起來,當下是否覺得很無趣、浪費時間、老師偷懶?

不過美國《教育周刊》(EdWeek)今年發表2023年末收集的數據,並集結校長、老師、學區主管,討論如何挽救碎片化訊息接收習慣下的閱讀理解失能?「教育周刊研究中心」於今年一月發表的報告,收集近300份全美中小學教育者的經驗回饋,探討三年級到八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困難的成因。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閱讀理解很難靠大型標準化測驗測出高低。僅6%的教育者認為每年州級學力測驗能顯示出閱讀理解能力,近四成認為能測出部分能力,但無法提供聽和說能力上精準的評量。

詞彙不足,還無法談閱讀理解

到底有多嚴重?首當其衝的,是超過七成回覆,學生字彙量(vocabulary)不足,也就是說,還沒到理解,句子和段落就卡在「看不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第二大危機是超過三分之二的教育者指出,孩子無法正確辨認單詞在上下文當中的意思。以英語來說,就是不能認出拼音子母音和音節、且不能辨識組成後在文本上的樣子,也就是看不懂完整單字,而在美國,這是學齡前到小二階段孩子應該要學會的。第三個危機是孩子缺乏背景知識以致無法理解文本。

這樣的危機難道是學校教育失靈造成?63%教育者歸因於閱讀的內容不夠多,不論是在校內或是校外,閱讀量和練習都不足。《教育周刊》指出,綜合前三名的閱讀危機,語文閱讀教育不但要能提供更豐富、好品質的閱讀文本,並且要搭配「老師也要大聲唸出來」的教學模式,才有機會讓孩子讀得順暢、培養閱讀耐力。

從慢跑到馬拉松,老方法救閱讀慢慢來

呼籲深度學習、強調閱讀科學(reading of science)的「新知識翻新課程」組織(Knowledge Building Curricula ELA )提倡,學校一定要花時間做到「閱讀循環(reading cycle)」:同一個文本老師先朗讀、再由學生重複朗讀、幾個段落之後再讓學生默讀(silent reading)一次。

培養閱讀順暢和耐力,猶如從練跑步到跑馬拉松,依照循環練習,孩子不僅能學會正確發音和辨字,還能夠建立至少20分鐘以上連續閱讀習慣。此外,閱讀篇幅和時間的長短,最好依照學齡慢慢增加,從句子到以頁數為單位。若學生在第一回合就卡關怎麼辦?不妨停下來,先帶孩子回顧上一段落的摘要、再往下走。

根據《教育周刊》,目前只有低於五分之一的教學現場使用全文文本,其餘大多是全文與選篇摘要形式的文本綜合使用。然而知識翻新課綱一派,重視選全文閱讀(whole texts),凡舉詩詞、小說、劇本、報導等不同長短篇幅的都教全文。這跟流行了好一陣子的基礎讀者法(basal readers)大相逕庭,後者是專為閱讀教學設計的讀本、課本,多為選篇、摘篇的文本。

「一個角色的發展建立、成長改變,都能帶來那些作者無須講明、更多的知識翻新學習,」在明尼蘇達州任教的卡蘭茲(Kalenze)告訴《教育周刊》。全文文本是一個完整的呈現,不僅是作者自白、也是角色情節帶著你進入故事,對「理解」訓練來說是個較全面的素材,雖然這無法加速學習成效。

重視閱讀理解策略?老師要先問「好」問題

過了基本順暢閱讀的門檻之後,對小三到國二的學生來說,哪些對培養好的閱讀能力最為重要?以下三項獲八成以上教育者肯定:搭配寫作教學活動;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建立多元知識背景;培養強調「找到主題」的閱讀理解策略。其中閱讀理解策略比過往更受重視,四成的教育者認為應該優先培養。

閱讀理解策略也跟教師如何教學與導讀息息相關。「之前的導讀教學過於表面,」一位學區閱讀素養教練哈福(Courtney Huff)分析,比起問學生:「誰是主角?」應該更引發學生深究角色和情節的弦外之音,例如:角色的信念是什麼?他們的價值觀是什麼?又如何改變想法呢?

最後,亙古不變的學習動力是興趣。可惜的是,有八成教育者回報,只有低於一半的學生會把閱讀當休閒。六成的教育者肯定,若能為了樂趣而閱讀,所有閱讀能力培養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如今,高科技各色各樣休閒選項的世界裡,要讓孩子花時間先打好閱讀能力底子、再做其他選擇,是親師生三方的共同挑戰。

(資料來源:教育周刊1教育周刊2教育周刊3

(責任編輯:劉映均)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小一開學寫字問題一籮筐?視知覺7要素,判斷孩子的寫字能力發展

若孩子寫出顛倒、鏡像字怎麼辦?視知覺5個小技巧,輕鬆克服寫字問題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