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流感季當心肺炎鏈球菌感染 專家:慢性病患致命風險高

NOW健康
更新於 2024年11月13日09:41 • 發布於 2024年11月13日09:06 • 陳郁茹 報導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台灣每年因肺炎死亡的人數超過1萬人,長期位居國人第3大死因,尤其流感引發肺炎的患者,一旦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甚至是最須警惕的「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恐引發嚴重、致命併發症。目前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被政府列為第4類法定傳染疾病,截至今年10月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感染症確診病例近200例,達5年來同期新高!

糖尿病併發肺炎增致命風險 近10年死亡住院率飆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慢性病被列為肺炎鏈球菌感染高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腎臟病、慢性肝病或肺病、氣喘等等,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表示,50歲以上成人如患有多種疾病,會顯著增加感染肺炎鏈球菌併發肺炎的風險。相較無共病者,若有5種以上共病,感染肺炎鏈球菌併發肺炎風險達9倍。且隨著年齡增加,氣喘、糖尿病及慢性肺部疾病等慢性病族群,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越高。

▲民眾感染肺炎鏈球菌恐引起侵襲性及非侵襲性疾病。(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糖尿病的民眾尤要注意,因免疫系統薄弱,加上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肺功能損傷風險是健康成人1.6倍。肺部健康不佳使病菌更易入侵,與健康成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增4倍。同時糖尿病患者常伴隨肥胖、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共病,導致「肺炎」風險增。

肺炎已成糖友致命殺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10年來台灣男女死亡率分別飆升5成及9成,相對於糖友較熟知的共病,如心血管、腦血管及腎臟病住院率下降,肺炎住院率卻在上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補充道,尤其糖友若遇上「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更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提高插管、入住加護病房甚至死亡的風險。

肺炎鏈球菌易侵犯這群人 加速疾病惡化

張嘉興提到,氣喘患者因長期呼吸道炎症,肺炎鏈球菌更易侵入體內並影響肺功能,與健康成人相比,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增4倍。感染後可能加重氣喘症狀,並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腦膜炎等,甚至可能引發急性氣喘發作併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 。

至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張嘉興透露,其肺功能較差,與健康成人相比,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增高達9至10倍。「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則是引發COPD急性惡化主因,加速肺功能衰退和疾病進程,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

感染列腎病第3大死因 病友應慎防肺炎鏈球菌

根據統計,全台腎臟病患人口已突破200萬人,等於每7位成人就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說明,慢性腎臟疾病晚期病患免疫功能較為低下,相較同齡健康者,18至64歲慢性腎臟病患,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增加17.5倍,值得注意的是,「感染」被列為腎病病患第3大死因,2020年因感染住院的末期腎臟患者,近4成在出院後1個月內死亡。

許永和強調,因「肺炎」住院的腎病病患,也有逾 3 成出院後1個月內死亡,尤其腎臟病患一旦感染肺炎,會增加2.1倍腎臟病進展與8.2倍急性腎損傷風險。另外若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的慢性腎臟患者,則易提高重症以及入住加護病房風險。

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 專家籲慢性病患打疫苗

肺炎鏈球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為當前最需要被關注的15種超級細菌之一,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顯示,超過10%肺炎鏈球菌對第1線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具有高度抗藥性,而60%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 (如克林黴素、紅黴素)具有高度抗藥性,導致臨床上肺炎治療困難。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明,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含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根據2024台灣 ACIP最新建議,除了幼童及65 歲以上老人外,也建議19 歲以上至未滿 65 歲的成人慢性疾病族群(包含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等)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台灣3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介紹。(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

最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攜手灣疫苗推動協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腎臟醫學會共同呼籲19至64歲風險慢性病族群,秋冬流感高峰當心肺炎鏈球菌感染釀重症致死,應立即諮詢醫師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遠離肺炎致命威脅。

# 首圖來源/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愛美又怕痛!美顏針掀起中醫微整潮 悄悄撫平歲月痕跡
▸聰明攝取酸菜魚降低鈉危害 想補充纖維別再把菜丟鍋中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