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台灣鵝肉美味是藍海市場,蔡英地翻轉養鵝產業,改造養殖、銷售模式,榮獲十大神農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1月07日14:03 • 發布於 01月07日01:48 • 上下游新聞

會計師蔡英地,是一位鵝農之子。在40歲之前,他的人生被外界認為是「人生勝利組」,在上市櫃公司擔任財務長、五子登科。直到台灣爆發禽流感,眼見養大他的肉鵝產業遭到重創,蔡英地的心裡浮現返鄉務農的念頭。

除了感性的返鄉情懷,蔡英地在危機中也看見商機,鵝肉市場供不應求,但是產業必需轉型。他打造全台第一座非開放式禽舍,透過禽流感保險、影像監控系統,降低飼養風險,再靠綠電創造穩定現金流,更販售分切、即食料理包,開創鵝肉商機。今年,他榮獲全國十大神農獎,這次的勝利,不只他一人受惠,更讓產業一起勝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返鄉養鵝,建立全新飼養及商務模式的蔡英地是新科神農。(攝影/林怡均)

被鵝養大的會計師,因禽流感返鄉務農

據農業部統計,2024 年第三季,雲林縣四湖鄉的鵝在養頭數為 11 萬 3460 隻,佔全國飼養量 10.2 %,雲林四湖堪稱養鵝重鎮。蔡英地的父親蔡擇為了養活四個孩子,踏入養鵝之路,從種鵝場、抓鵝工,到肉鵝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蔡英地唸國小時,放學後就得到鵝舍裡撿蛋,下過蛋的鵝特別兇,撿蛋前必須先拿木棒、板子作為防護。長大後,被鵝養大的蔡英地離鄉北上就讀,研究所畢業後,一路向上由會計師當到財務長。

2014 年至 2015年,台灣爆發禽流感,重創養鵝產業,進口鵝肉也首次叩關。當年 40 歲的蔡英地決定重返養鵝產業,除了可以就近照顧家人,他在危機中也看見商機,鵝肉仍需求旺盛,只是產業需要轉型。蔡英地經過 3 年市況調查、建置後,2018 年正式返鄉成為鵝農。

蔡英地(左)從小與父親蔡擇(中)、胞弟蔡英國(右)一同養鵝。(攝影/林怡均)

父子衝突不斷,弟弟陪伴哥哥度過低谷

長子返鄉養鵝,蔡擇起初無法理解,「養鵝這麼辛苦,為什麼要回來?」而做事方式不同更衝突不斷。例如父親不捨兒子貸款壓力,每天監工要快點蓋好禽舍養鵝賺錢,兒子則認為每週都要休息一日,才能兼顧生活品質,讓蔡擇覺得兒子非常「不耐操」。

兩人關係一度降到冰點,即便在村內偶遇,也是相顧無言、擦身而過。幸好弟弟蔡英國一路支持,陪著哥哥拜訪學者、建置禽舍,鵝舍需要人手時他也隨時補位,蔡英國不僅是蔡英地最堅定的支持者,在鵝舍裡,兩人更像是彼此的分身。

蔡英地(左)返鄉務農,胞弟蔡英國(右)是最堅實的支持力量。(攝影/林怡均)

身體力行試驗新式養殖

禽流感後,農委會(現農業部)鼓勵家禽轉為「非開放式」或「密閉式」養殖,有別於傳統鵝舍有露天水池、充足的日照,密閉式鵝舍雖可減少野鳥帶來病源的風險,但老一輩鵝農普遍擔心,非開放式的鵝舍採光不足,造成鵝隻健康變差、軟腳,以及被關在室內的鵝壓力倍增。

為此,蔡英地翻遍文獻,並拜訪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許振忠,再向農會貸款 3000 萬建置全台第一座非開放式禽舍,鵝舍屋頂保留部分透光,對應水池位置,讓鵝隻在活動時仍可曬太陽。

蔡英地為確認新式鵝舍、養殖方法是否可行,務農前三年都住在鵝舍,親自照顧鵝、割牧草,從不假手他人,「這是為了把所有變數降到最低」。

為防禽流感,蔡英地設計密閉式鵝舍。(照片提供/向天歌)

不再因「大概」吵架,建立數據與父溝通

2018 年 6 月,蔡英地養了第一批鵝,沒想到不到兩個月便遭遇禽流感,上千隻鵝在兩週內倒下八成。

他發現,塑膠材質的防鳥網被老鼠咬破,讓野鳥趁虛而入,於是便將防鳥網通通換成不鏽鋼材質,隨後又發現屋頂接縫處有縫隙,他也隨即改善,並調整飼養方法,原本育雛採傳統做法,在泥地上進行,而後通通改在新鋪設高床上。2020 年 8 月後,非開放式鵝舍通通改建為密閉式。

新式鵝舍不但降低養鵝風險,也改善了父子關係。以前蔡英地請教父親時,得到的答案都是「量其約」(台語的大概),但兩人認知不同,例如添加營養素時,蔡擇的「大概」是半桶起跳,蔡英地則以爲是一勺。新式鵝舍中的溫濕度、餵食量都可控制,也能紀錄數據,數據讓蔡英地與父親蔡擇有了溝通的語言,也讓蔡擇數十年的養殖經驗能夠傳承。

鵝舍內可搜集大量數據,幫助監測以及溝通。(照片提供/向天歌)

影像監測第一時間找出發燒的鵝

儘管鵝舍隔絕了野鳥,但人巡視鵝舍時,每一次進出仍是風險。為減少人出入頻率,蔡英地尋求中興大學生機系副教授蔡燿全的協助,2021 年開發出「智慧水禽家」系統,以影像追蹤技術,監測鵝隻是否健康,該系統可用手機遠端監測鵝舍狀況。

智慧化監測的方式很多,原本蔡英地考慮的是紅外線感應溫度,因為鵝染上禽流感後,體溫會升高,但技術上難以執行,因為鵝的全身被羽毛覆蓋,紅外線無法感應到鵝毛下的真實體溫。

最後,蔡英地選擇影像監測「動物行為」。他解釋,鵝戲水是天性,但若染上禽流感、體溫升高,待在水中的時間會拉長,便需特別檢視該隻鵝的狀況,可大大降低疫情危害禽場的風險。

向天歌透過影像,監測鵝的行為,可第一時間找出生病的鵝。(照片提供/向天歌)

創業前先準備生活費,靠綠電穩定現金流

採訪過程中,蔡英地最常提及的字眼是「風險」。他以會計專業角度來看,農產品毛利率低,無法預期的天災、疾病,以及隨市況上下起伏的收入,都是從農風險,必須做好規劃,盡力降低風險。

返鄉前,蔡英地預估創業前三年不會有收入,於是先預留三年的生活費。在鵝舍建置期間,農委會 2017 年 11 月開辦家禽禽流感保險,蔡英地便決定投保,「有保險,遇到禽流感才不會血本無歸。」

此外,蔡英地在鵝舍屋頂加裝光電板,直接賣電給台電公司,因為綠電能創造穩定現金流、彌補農業金流不穩的風險,他並強調,綠電必須由「生產者」主導,才能真正造福農業、農村。屋頂加裝的光電板,並未「蓋好蓋滿」,而是配合飼養需求留白,讓陽光仍能透入鵝舍、鵝健康成長。

蔡英地坦言,從農者都是「實力主義者」,新的鵝舍、飼養模式都會被放大檢視,他日日睡在鵝舍,一次次修正、克服問題,肉鵝育成率提高,加上電費收入進帳後,才終於讓父親、鄉親認可。

蔡英地將鵝舍與綠電結合,透過綠電創造穩定現金流,並保留部分屋頂透光,兼顧鵝的健康。(照片提供/向天歌)

經營模式可複製,老農青農都能受益

蔡英地表示,儘管改建禽舍、更新養殖模式為釜底抽薪的做法,但對老農來說,改建鵝舍所費不貲,且二代不見得願意接班,有意願的青農不見得是二代,也不容易入行,他透過實踐證明新的飼養模式可行,也希望推展此模式讓養鵝產業翻新,並讓老農、青農都能參與。

2020 年,蔡英地成立「向天歌創新農業」,與有意願的老農、青農合作。老農提供鵝舍原地改建,建置成功後,青農可加入經營。向天歌整合資源、協助改建、提供飼養技術,屋頂光電帶來穩定現金流,青農可得到養殖、綠電收入,老農可得到租金收入,穩定獲利的經營模式確保永續。目前向天歌已有 4 座新式養殖鵝場,在養頭數共計約一萬隻鵝。

鵝舍不只養鵝,也會產生禽糞、廢水,向天歌將廢水澆灌到農田裡,種植狼尾草,並割下狼尾草給鵝吃,讓所有農業資源能有效利用。

蔡英地認為,綠電、廢水循環都符合淨零碳排,另外,與雞、鴨相比,鵝的經濟規模相對小,但鵝的飼養密度低,每坪頂多養 4 隻,新鮮牧草除了提供營養,也讓鵝能玩耍、減少啄羽,整體而言,鵝的動物福利、對環境的幫助是更好的。

鵝舍周邊種植狼尾草,以禽糞、廢水澆灌,再將牧草割下給鵝吃。(攝影/林怡均)

分切、即食料理包開拓新客群,看好鵝肉市場

蔡英地盡可能降低生產端的風險後,接下來就轉往降低銷售端的風險。國內肉鵝九成去往餐廳,而 Covid-19 衝擊餐飲業,鵝肉嚴重滯銷。過往鵝多是整隻販售,並未發展出分切鵝肉,因此鵝也難直接打入零售市場,為了面對疫情,蔡英地成立「鵝舖子」品牌,販售小包裝的分切鵝肉以及料理包。

蔡英地也觀察,目前最願意買鵝肉的消費者年紀約 50 至 60 歲,熱賣品項則是鵝腿,「如果沒有新客群,這樣很危險」,為拓展客群,鵝舖子開發即食料理包,鎖定小家庭市場,考慮到家庭需要好食材,且要健康、好吃,但現代人生活緊湊,因此即食料理包的份量必須精準計算,設計成家庭一餐可以吃完的份量。

蔡英地表示,初步看來,即食料理包已為產業開發出新的消費者,目前團隊開發乾式熟成的翡麗鵝胸,料理上可取代牛排,鵝肉的碳排、價格也比牛肉低,在淨零的趨勢下,「鵝肉絕對更有競爭力!」

鵝肉風味獨特,價格及碳排也較低,未來更有競爭力。(照片來源/鵝鋪子)

今年是蔡英地務農第六年,因創新優異表現,榮獲全國十大神農的肯定。但蔡英地認為,他僅是「代領」大獎,因為向天歌是團隊運作,最核心的鵝舍、養鵝技術仰賴經驗老道的家人,日常養鵝、賣鵝肉等工作,則是靠工作團隊共同完成。

蔡英地表示,與雞鴨相比,鵝肉的經濟規模較小,但鵝肉本身非常美味、具有魅力,且全球養鵝產業最大的中國,中國鵝肉無法進口來台,因此,國產鵝肉銷售面仍有很大發揮空間。他看好鵝肉產業的未來,也期許肉鵝產業能群力培育出面向未來的台灣特色鵝種,讓台灣養鵝產業能向天而歌。

蔡英地(右 1 )期許自己返鄉能帶來新活力,並讓養鵝產業能向天而歌。(攝影/林怡均)

延伸閱讀:

鵝的解密》鵝是天鵝的親戚?鵝很優雅又很兇?土鵝、白羅曼誰比較好吃?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