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牛津大學:愛社交的物種壽命更長

明日科學
更新於 10月28日12:05 • 發布於 10月28日12:00 • 高 詩豪

牛津大學最新的研究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愛社交的物種,壽命越長,而且生育後代的時間跨度也更長。這是首次跨越動物王國,從水母到人類的大型研究,探討社交行為和物種壽命之間的聯繫。

社交的好處和代價是什麼呢?社交動物可能享有資源共享、能更好地抵禦掠食者,以及在撫育後代方面得到支持等好處。然而,生活在緊密的群體中也會帶來一些壞處,例如疾病傳播、競爭加劇、攻擊性行為和衝突的增加。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由牛津大學領導的新研究對社交行為與不同生命史特徵之間的聯繫進行了全面評估,這些特徵包括世代時間、預期壽命和生育時間等。過去有關社交影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單一物種或某些特定類群上,例如鳥類或哺乳動物。而這次的新研究則評估了來自包括鳥類、哺乳動物、昆蟲和珊瑚等 152 種動物,範圍非常廣泛。

研究結果顯示,更愛社交的物種壽命更長、成熟時間較晚,並且相比起獨居物種更有可能成功繁殖。儘管社交物種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可能不如一些獨居物種那樣容易適應,但牠們作為群體往往更有韌性。這項新發現支持了一個假設,即儘管社交帶來一些明顯的代價,但整體上的好處更大。

研究還揭示,社交性對動物的衰老過程也有影響。例如,社交同伴可以幫助防範掠食,提高壽命,但社會階層和衝突帶來的壓力也可能有相反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就算都是社會性種 其社交程度也各有所不同

圖中顯示從孤獨生活的物種(例如圖中的裸鼴鼠)到群居生活的物種(如靈長類動物),演化的過程中壽命逐漸延長。關鍵的影響因素包括荷爾蒙相關途徑、免疫相關途徑,以及對約 1000 種哺乳動物物種的系統發育比較分析。圖中的箭頭強調了「長壽」與社交行為的正向關係。(圖/ZHU et al.)

研究的首席作者羅布·薩爾格羅-戈麥斯副教授表示:「社交行為是許多動物的根本特徵。然而,我們仍缺乏跨物種的證據來了解社交的好處和代價。在這次研究中,我們使用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動物樣本,證明了更愛社交的物種(如大部分猴類、人類、大象、火烈鳥和鸚鵡)比更孤獨的物種(如部分魚類、爬行動物和昆蟲)有更長的壽命和生殖期。」

過往的研究多將社交行為簡單分為「社交」或「非社交」兩類,而這項新研究則認識到社交性在動物之間是有如光譜性的。這些譜系中包括一些中等程度的社交行為,例如群居(如角馬、斑馬、成群的鳥類)、共棲(如紫燕鳥)或群體(如築巢的鳥類、部分黃蜂和珊瑚蟲)。

他還補充道:「在後 COVID 時代,孤立的影響對人類這一高度社交物種尤為明顯。這項研究從比較的角度表明,更愛社交確實帶來了一些實質性的好處。」薩爾格羅-戈麥斯副教授的研究團隊正在進一步擴充數據庫,並結合實驗室研究和進一步的建模,估算社交性如何幫助(或者反過來,不能幫助)群體抵禦氣候變遷。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皇家學會B期刊》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CC0 Public Domain(CC BY 4.0)

圖片來源:ZHU et al. (CC BY 4.0)

參考論文:
More social species live longer, have longer generation times and longer reproductive window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延伸閱讀:
1、社交達人是你?!研究發現鸚鵡偏愛「視訊聊天」勝過錄影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3
  • Kevin
    寫得怪怪的 裸隱鼠不是孤獨的動物,是群居動物 而且它壽命跟其他囓齒類比非常的長 裸鼴鼠 平均壽命:可達30年,遠超過大多數同類型的囓齒類動物(如老鼠,壽命約2-4年)。 大猩猩 平均壽命:在野外約35-40年,圈養環境下則可活到50歲甚至更長。 差異沒有很多啊~ 😂😂😂
    10月29日03:07
  • Rick Chiang
    日本人?
    10月28日23:21
  • Benjamin Wu
    我不信,烏龜就感覺很難社交吧?
    10月28日12:2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