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草仔粿做珍奶,台灣米茶葉鮮奶一起來!台北民權國中食米教育,讓學生愛上傳統米食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1月17日12:24 • 發布於 01月17日01:27 • 上下游新聞

過年圍爐吃米糕、蘿蔔糕本是台灣傳統,但孩子卻興趣缺缺?換個方式讓他們愛上米食吧!台北市民權國中的老師發現,許多學生身處米食文化豐厚的大橋頭,卻沒接觸過傳統米食,於是老師結合在地地方工作者、米食業者開啟了一個獨特的食米教程。

除了認識米食,學生更自創將草仔粿皮、台灣鮮奶,加上當地老茶行的茶葉,一起製作成「草仔粿奶茶」,不僅在校慶熱銷 200 杯,更可望成為下學期的午餐甜湯。老師興奮表示,學生在實作中更喜歡傳統米食,讓他們更有信心繼續發展食米教育。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北民權國中把米食教育融入校園,學生透過製作、義賣「草仔粿奶茶」重新愛上米食。(圖片提供/民權國中)

台北米食精華區,大橋頭曾破 30 家米食業者

台北橋附近的大橋頭,是蘊藏悠久米食文化的地方。林貞粿行是當地知名米食加工業者,第三代暨品牌經理林凡凱說明,早期大稻埕產業興盛,吸引外地人來此買賣米食給當地勞動者,逐漸在台北橋附近出現「粿仔街」(主要為現今延平北路三段)米食聚落。他憶起年幼時,家中附近從草仔粿、米苔目到麻糬,米食加工業者「就有三、四十家」。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北市立民權國中學務主任何亞竹表示,他帶著學生在台北橋附近社區踏查時,發現延三夜市知名小吃不外乎是湯圓、米糕、高麗菜飯、米苔目等,種類多元但都離不開米,追溯歷史才得知,大橋頭早期是人力市場,許多勞力者在此活動,為了「吃粗飽好工作」,價格親民、熱量營養兼顧的米食就成為首選。

學生:米苔目是「是毛毛蟲」,水晶餃像「像蛞蝓」

可惜的是,大橋頭街區台灣食米文化正不斷衰退。林凡凱表示,傳統米食單價通常較低,卻相當費工。早期不僅要用沈重的木製蒸籠、在高溫下製作,也因為講究口感與新鮮度,業者經常是深夜工作,趕在清晨供應客人。

後來台灣飲食逐漸西化與速食化,大眾減少吃米食,許多米食業者後代不願承接,就直接退場,包含他自己,小時曾見過的大橋頭米食加工業者,如今「大概剩 3 家」。

何亞竹則相當有感現代孩童不愛吃米食。她相當喜愛喜愛千層粿等米食,但觀察到學生相比米飯,主食更習慣吃麵食、馬鈴薯等,午餐剩食最多的永遠是白飯。更意外的是學生鮮少接觸傳統米食,看到米苔目會說「是毛毛蟲」、水晶餃則覺得「像蛞蝓」等,因為沒食用經驗,平常也不敢主動嘗試,「不常吃就不會喜歡吃」。

傳統米食製作過程費時、費工、需求市場卻不如以往,乃至愈來愈少人留在產業。(圖片提供/林貞粿行)

自主課程結下緣分,共同設計食米教程

何亞竹表示,為了延續大橋頭米食文化,民權國中配合台北市教育局推動自主學習課時,她與蕭旭君等幾位喜愛米食的老師,設計「真人圖書館」課程,帶領學生走讀大橋頭街區,踏查過程接觸到在地傳統米食。她在尋找資源時認識林凡凱,請他教導學生製作芋巧粿,結果許多學生「那時才第一次吃過芋粿!」卻也對米食產生興趣。

林凡凱說明,他接手林貞粿行後,一直思索如何轉型品牌,跟何亞竹合作帶著學生試做米食,不只銜接年輕一輩不習慣米食的斷層,在與學生互動時,也觀察他們飲食偏好,找出米食新出路,「推廣(米食)成效蠻好的」。

厝邊味負責人鄭雅珺曾是台北 248 農民市集經理人與食農活動負責,她認為,大橋頭已經是台北市中,傳統米食能見度算高的地區,仍有小孩不知道、不習慣食用。擔心台灣食米文化萎縮,鄭雅珺也參與了真人圖書館教程,跟學生講述大橋頭飲食特色。

這三位懷有「傳承大橋頭米食」理念的行動者,一拍即合,積極思考如何讓學生在學校就會習慣接觸米食。

何亞竹(右後一)與幾位老師跟林凡凱(右前一)合作,把米食製作設法傳承給學生。(圖片提供/民權國中)

從創新口味發想,學生自主籌劃米粿產銷

發想自製米食的契機,始於學生的突發奇想。何亞竹說明,今年部分參與真人圖書館的 7 年級生,相當喜歡米食製作,並在報告時表達「想做珍奶口味」的米粿,相當有趣,所以老師們先找對傳統米食有興趣的 3 位學生,討論如何延續。

何亞竹、蕭旭君等們認為,學生可以設計、製作創新米食後,在校慶擺攤,以創意銷售傳統米食。有了初步構想,何亞竹找鄭雅珺、林凡凱合作組成「校園米食團」,由老師搭配學生發想菜單與銷售計劃,鄭雅珺扮演向外媒合資源與提供意見的智庫、林凡凱則擔任供應米食原料的業師。

想法很簡單,執行起來卻相當挑戰。何亞竹坦言,帶領學生製作米食的食米教程並不是正式課程,師生需要特別找午休時間與彈性課程討論執行細節,雖然願意參與的學生達 29 人、也有 8 位老師響應,但隨後學校就接到家長申訴「覺得(食米教育)對升學沒幫助」,「心裡會有壓力。」

在地店家支援草仔粿,學生以此做珍珠

鄭雅珺表示,她先爬梳現在較流行的創新米食,分析曾有手搖飲店製作草仔粿奶茶迴響熱烈,比較有信心讓學生順利售出,從中獲得成就感,她再進一步替學生確認配方,設法讓他們接觸更多國產農產品。

奶茶中的草仔粿珍珠由林凡凱提供原料,並提供製作教學。他分享,學生參與從米碾製成米粿的難度太高,原料是直接給學生草仔粿皮,再由學生做成珍珠。他也向學生分享,由純米碾製成的米食,與加入樹薯澱粉等添加物後的差異,學生更能體會傳統米食製作的難處、面臨的困境、以及無法被取代的風味。

民權國中延續學生的創意發想,讓他們把草仔粿皮取代珍奶的珍珠。(圖片提供/民權國中)

加入在地鮮奶、茶葉,作成草仔粿奶茶

對比市場上奶茶可能為了降低成本而用進口原料,鄭雅珺幫助師生採購在地食材,例如用鮮乳取代奶粉、奶精,茶葉則是由大橋頭百年茶行林華泰茶行提供。她在製作過程帶入食農教育,例如在挑選茶葉時,給學生品飲台北鐵觀音茶與進口阿薩姆紅茶,讓他們決定茶葉配方前,透過實作瞭解台北茶文化與風味。

為了在校慶做出完美作品,團隊事先進行演練,有許多試錯過程。何亞竹說明,米粿半成品送至民權國中後,會先放入冰箱保存,確保食品安全。但正因經過冷凍、冷藏,米粿黏性、口感等較易改變,師生花費試驗製程,不乏遇到沒退冰完全、米粿變得太硬,或是還沒拿捏好揉製技巧而變成太黏口等,體會製作傳統米食的辛勞。

學生在製作草仔粿奶茶過程體會到傳承米食的辛苦與樂趣,也紛紛愛上米食。(圖片提供/民權國中)

成果由咖啡廳承接,草仔粿奶茶成為午餐甜湯

去 (2024) 年 12 月,籌劃草仔粿奶茶的學生順利在民權國中校慶時,熱銷 200 杯奶茶,大受好評。何亞竹觀察,這過程不但讓學生參與製作,體認大橋頭米食價值,也學習活動企劃、團隊合作、銷售策略等,極具教育意義。除了學校支持,家長會的態度也由質疑轉向認同。

鄭雅珺分享,不只參與學生覺得有趣,更加喜愛傳統米食,她也將學生的奶茶配方以成果展呈現,且由鄰近學校的逆風咖啡廳取得配方,讓學生研發的米食成果得以延續。

她認為,北部區域雖遠離農業產地、較難透過接觸農民執行食農教育,但若從地方飲食特色與文化切入,一樣能帶著學生瞭解並認同台灣農業,還可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何亞竹透露,在校方跟家長都支持下,民權國中目前正積極與團膳業者商討下學期菜單,希望在營養午餐中納入扣合大橋頭飲食特色的米食,甚至是讓草仔粿奶茶成為午餐甜湯,讓學生吃飯就落實食米教育,「很有機會成真!」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