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橋橫跨愛河及臺鐵鐵道,是高雄東西向重要的交通要道。隨著鐵路地下化完工,九如橋功成身退,2023年11月底正式動工拆除改建,預計2026年完工通車,平面化的新橋梁將整合兩側道路,縫合新舊都市紋理,進一步帶動鼓山、內惟與中都生活圈發展效益。
見證城市轉型的記憶長橋
愛河兩岸嶄新高樓林立,濕地公園銜接綠園道和美術園區,串連一片綠意盎然的宜居生活圈,很難想像數十年前這一帶人煙稀少的樣貌。
愛河上游原是一片沼澤,日治時期因擴建高雄港,挖深河渠形成現今愛河,沿線布滿木材廠、合板廠。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陳坤毅補充,當時沿岸少有居民,九如橋建成之前,愛河東西兩岸交通,需往南至建國橋,或是向東繞行龍水地區連接中華路。隨著後火車站及中都社區的發展,才逐漸產生內惟與中都間的橋梁交通需求。
九如橋位於愛河中段核心,竣工於1976年,原設計單純滿足「通行」功能,克服鐵道與河川,橋梁含引道總長約624公尺,橋寬20公尺,跨越翠華路、臺鐵鐵道、河西一路、愛河及同盟三路,銜接三民區中都及鼓山區內惟一帶,為東西向交通要道。
「小時候,跨過九如橋就是另一個世界。我們這邊是鄉下,越過九如橋代表要進城了。」資深內惟人阿在這句話,牽引出內惟地區六、七年級生成長的集體記憶。對從小住在國泰市場內的他來說,九如橋不僅是進入市區的必經之路,也是美好童年的吉光片羽,「以前橋下(引道下方空間)很荒涼,雜草叢生,圍牆區隔鐵軌,牆邊有條大水溝,小時候我們常在那邊抓魚抓蝦。」
「天氣好的日子,向東邊就能看見大武山,從市區回內惟時,迎接的是一整片壽山風景。」同樣在內惟長大的陳坤毅理事求學時經常搭公車跨越九如橋,橋上制高點眺望的城市風景,刻印在青春年少的回憶裡。
九如橋盡職地串連兩岸交通,亦斜槓許多功能。柴山滯洪池完工以前,每逢颱風或暴雨,九如四路容易淹水,九如橋成為附近居民的大型停車場。國慶焰火施放時,橋上是在地人的秘密觀景點。47年來,九如橋見證了城市的轉變,從工廠變成美術館園區和中都濕地公園,在荒煙蔓草間闢建一棟棟華美大樓,從圍牆阻隔的鐵道變成輕軌、自行車道和河岸散步道,默默陪伴內惟和中都區發展成長。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王國禎的「高市與愛河」一作,描繪出在九如橋上看向愛河方向及中都磚窯廠的景觀,也記錄下這座都市多年來的變遷。曲折的愛河往右上方蜿蜒而上,岸邊高樓與左方高聳的煙囪相互呼應。代表舊產業的磚窯廠,與另一岸林立的現代高樓,形成有趣的對比。遠處的紅色中都橋是兩岸之溝通橋樑,也為全圖的綠與淺藍色調稍作點綴。
更優化的城市綠廊
2022年11月的橋梁檢測報告中示,橋體劣化情況急速加劇,經土木技師公會、結構技師公會鑑定橋梁破損狀況已達U3等級,考量橋齡已達設計年限,九如橋的拆除改建勢在必行。
「九如橋不是消失,而是華麗轉身。」高雄市政府工務局表示,隨著鐵路地下化、綠園道完工使用之後,沿線立體橋梁設施逐步拆除,重現明朗開闊的都市天際線。以人為本的友善通行環境,讓綠園道成為市民休憩娛樂的日常場域,九如橋改建是塑造城市綠廊道的最後一塊拼圖。同時,九如橋拆除過程落實「淨零碳排」,拆除後的土石方做為再生資材重新利用,減少工程碳排量。
工務局新工處說明,新九如橋預計於2026年完成,橋身縮短、高度降低,屆時將提供更安全、友善、便利的通行環境。新九如橋未來將降低約40%的梁深,並控制道路坡度於5%以下,符合通洪及通航需求外,也儘可能讓行人更親近愛河,並透過外懸梁結構配置,橋上設置休憩觀景平台,讓民眾有駐足空間,在視野開闊的橋面上欣賞愛河景致。橋梁銜接的九如四路和九如三路將維持原有道路寬度,考慮前後用路人習慣,重整為4車道路幅,其餘設置人行道,以人本道路為原則,提供舒適安全的人行空間。
曾看著九如橋從無到有的謝媽媽說:「有了願景橋的例子,現在也很期待九如橋的未來。」她表示,以前高架橋梁兩側依然存在許多治安死角和閒置空間,「九如橋拆除以後視線開闊,像願景橋的設計感覺也比較安全。」
未來,全新風貌的新九如橋、綠園道、美術館園區、願景橋和中都濕地公園將形成一條行人及自行車友善的綠色生態環道,更可往北串聯蓮池潭及半屏山風景區,往南通達愛河沿岸及中央公園,更優化的交通與景觀,帶領柴山腳下的高雄開啟下一階段的故事。
文/李曉萍 攝影/Cindy Lee、朱上均 圖片提供/內惟藝術中心、高雄市立美術館 責任編輯/黃綉雯
[本文為高雄市政府廣告]